環視全球大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大多數高校已意識到課堂內外的學習具有互補性,而培養新時代的大學生,專業知識(硬實力)與博雅教育(軟實力)兩方面均不可或缺,新型的大學教育模式需要兩者的完美結合。

因此,全球的知名大學均極重視學生事務,其教育功能也在不斷擴大。澳門大學重視學生的課堂外的學習,2008年趙偉校長上任後,更推出過融合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研習教育和社群教育,推動和實踐全人教育的理念,這一方面加強了學生的學術與研究硬實力,另一方面通過社群教育專業以外的軟實力,包括樂觀積極、團隊合作精神、溝通技巧、責任感、同理心、是非道德判斷、終身學習等所有關乎個人修養與價值觀的能力。

隨著澳大不斷發展,對學生事務工作亦提出了更高要求,橫琴新校區啟用後將全面引入住宿式書院,屆時需要大量優秀的學生事務人員來拓展學生事務。故此,澳大特別新增兩個專門負責學生事務的高層職位 ──  學生事務副校長和學生事務長,前者由擁有豐富高校管理經驗的程海東教授出任,後者由從事了20多年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余小明博士出任。此外,澳大今年5月亦舉辦了亞洲前所未有的澳門學生事務高級研修班,請來全球頂尖的學生事務專家、教育專家,全面提升高校學生事務發展人員的質素。因此,我們特別邀請程海東教授、余小明博士,從不同角度剖析澳大將如何打造學生的軟實力,全面加強學生管理方面的工作。同時,我們也專門走訪曾參與澳門學生事務高級研修班的學員,暢談完成修讀課程之後,對學生事務工作的新領悟、新啟發。

程海東:人的品格更重要

傳統的系與所開授的課堂學習,重點在於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由於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特殊能力,因此更容易受重視,而課堂外亦即學生事務領域則恰恰相反。課堂外的學習是開放式的,時間長、空間大,內容豐富多樣,方法也千變萬化。它不一定有現成課本,難以量化,似乎缺乏一定的衡量標準。但微妙之處卻在於,社會卻對之極為重視,比如很多著名跨國機構聘請見習生,非常重視申請人的語文溝通、分析與解決問題、人際關係、團隊合作、國際視野、自我學習與激勵、情緒管理以及領導潛能等多方面的軟硬實力。

明年澳大新校區啟用後,將設立8至12所亞洲最大規模的住宿式書院,屆時學生可享受更多校園生活。書院與學院制度相輔相成,每所書院由約500人組成,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不同族群的學生一起學習、生活和娛樂,互相學習,互相激勵,共同成長。在書院裡,師生將同宿共膳經常交流,形成一個跨學科的學習共同體。那麼,對於澳大學生軟實力的培養,以及推行在即的書院制度,澳大首任專責學生事務的副校長程海東教授又有何看法和規劃呢?


記:記者
程:程海東教授

記: 您認為21世紀最需要的是甚麼人才?澳大又如何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程: 21世紀的人才應具備以下能力、一、學習能力;二、服務熱忱;三、國際視野;四、實踐能力;五、多元智慧;六、人文素養;七、正向的人生觀。現在我們經常聽到說大學生態度不好,熱情不夠,行動力不足,合作性不強,抗壓力不大等責備之聲,其實這些與專業無關,屬於人格特質,而博雅教育的目的正是培養這些特質。20世紀的大學教育偏重於專業知識,科技重於人文,專業重於通才,但博雅教育注重培養學生成為知識的自由人而非知識的奴隸,因為若學生具備知識卻不懂獨立分析,那不過是個機械人而已。20世紀末的大學教育開始意識到,教育應以學生的學習成效為目的,於是開始關注人文與科技平衡的跨領域學習,這是21世紀培育人才的基本核心,澳大推行的「四位一體」教育模式,就是先培育學生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有行動力,有良好價值觀和道德關懷心,能在團體中發揮力量,這樣的人最後才能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記: 拓展學生事務對培養學生軟實力有何重要作用?

程: 現代大學教育觀念強調整合式跨領域學習,除了專業教育,還有博雅教育或軟實力教育,而在這方面,學生事務部可以發揮很重要的作用,這部門應超越其服務性的功能,成為教學單位,甚至是培養學生軟實力的平台。所有在學生事務部工作的人員,都肩負教育學生的責任。目前澳大學生事務部已制定了培養學生軟實力的教育目標,在此目標下我們將設計核心能力指標,然後通過各種課程、演講、工作坊、文藝、體育等多項活動,讓學生達到這些能力指標。

記: 品格教育對學生來說為何重要?

程: 學生若只有專業知識卻沒有良好品格,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問題,比如知法犯法的法律學家、沒有道德價值觀的商人,他們對世界造成的害處可能會很大。雖然專業和品格兩者都很重要,但是若從造福人類的角度來看,我認為良好的品格更重要。人格特質關乎人文素養,超越了知識學習的範疇,那如何培養呢?這跟從小的教育培養有關:一個喜歡探索嘗試的人,視野就更寬廣。所以大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自發學習的能力,並裝備優質的軟實力。我們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養,包括耐力、協作精神、守規則、誠實,抗挫敗力等人格特質,這些軟實力所包含的品格教育、關懷之心、溝通技巧、價值觀、團隊精神、自律等,幾乎都無法完全從專業課裡學習,而要慢慢通過課堂外的跨領域學習以及書院住宿學習來培養。

記: 住宿式書院制度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過程中擔任怎樣的角色?

程: 參考西方經驗,不論是英國牛津、劍橋的書院(college)或美國的博雅教育學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生活學習都是核心教育理念。澳大新校園啟用後將全面推行住宿式書院,書院學習將以博雅教育的理念為核心 ── 重視學習自由,追求相濡以沫的師生互動,書院生與書院導師一起生活,教學相長。這種書院生活就是培養具有人文素養的生活態度,培養書院生主動學習、主動解決問題,還有良好溝通、與人為善的學習和生活態度。唯有透過落實書院的生活學習與實踐,才能真正達到培養全人的目的。

記: 如何協助學生充分使用課外時間加強軟實力?

程: 假設學生一星期上課五天,減掉備課、上課、睡覺、吃飯的時間,每週剩下的大概有68個小時由學生自行分配。學生可能會沒規則的使用這些時段,如上網、打工、運動、與朋友聚會等等,澳大「四位一體」的教育理念是由學生事務部和書院利用約每週10小時來幫助學生設計提升軟實力的各種課程、演講和活動。博雅教育的精髓不是機械式地教導某些課程,而是著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書院對澳大而言具開創性,我們會為學生製造更多機會,吸引他們自發參與。書院有別於一般的宿舍生活,是很好的學習地方。由此方式推動全人教育,落實澳大「四位一體」的教育理念。

程海東教授 :世界知名材料科學專家,在世界頂尖的美國西北大學取得材料科學及工程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美國伊利諾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系長期任教並取得終身教授職位。程教授歷任美國伊利諾大學學術副校長行政專員、香港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系主任。2004年出任台灣東海大學校長,期間推動博雅教育,創立「博雅書院」,實踐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品格教育,使東海大學在招生、評鑑、教學、研究、訓輔等方面取得非凡的成果。2012年9月,出任澳大首任負責學生事務副校長。


余小明:每分每秒都是教育的時機

就分工而言,課堂內的學習主要由各院系的任課老師負責,課堂外的學習則主要由學生事務老師統領。國外把「學生事務工作者」稱作「學生事務教育工作者」。余小明博士認為這觀念很合理,他自己也常對身邊同事說:「每分每秒都是教育的時機,所以我們組識學生活動要有教育目的,與學生每次的交流都有教育意義。學生事務首先是支持教學第一線,要為教學第一線服務;第二是要開展自己的課堂外教學,幫助學生拓展課外活動能力。」

上任澳大僅三個多月的余博士,發現澳大學生事務工作具有許多優點:「澳大不少學生都有兼職工作,各人對之評價不一。我認為這是學生了解社會、增加工作經驗、體現自我價值的好機會。澳大學生事務部的同事年輕、有活力,肯幹,實幹,辦了不少出色的活動。如最近我們增設『與教授茶聚』項目(tea with professors),讓學生近距離與老師對話;『學長扶助計劃』是另一個比較成功的項目,已經辦了10年了。參與學生可以提高自信,增進人際關係,建立正面積極的態度,學會有效地互相扶持,在校園內建立起一份關懷的氣氛。」

學生事務在大學應擔任甚麼角色?余博士概括指出,學生事務部主要負責處理三方面的關係:一、學校與學生的關係,幫助建立一種互動機制,建設同心同德、和諧的校園文化;二、學生與學生的關係,推動互助、互信、活潑的學生風氣;三、幫助或代表學校制定有關條例和處理個別案例,也就是學生管理。

余博士強調,在學生管理方面,要貫徹「懲前毖後、教育為本」的原則。在他最近處理的一個學生案例裡,當事學生一直被視為「麻煩分子」,多次與學生事務部同事發生爭執。余博士後來與該學生坐下來詳談,了解爭執起因,客觀梳理學生的情緒。談話後,該學生認識到自己性格衝動,更主動發道歉信予余博士。 余博士強調,處理學生個案時,要避免遞給學生一封處理意見信就完事的「我們要清楚大學是教育單位,與學生面談,幫助學生認識事情的嚴重性和後果,並解釋學校處理意見的教育意義,才能做到讓學生心服口服,而教育意義也能由此彰顯。」余博士說準備向校方提出,日後在學生紀律的處理方式內加上「社區服務」這一項,「我們的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懲罰」。學生事務部亦正計劃推動澳大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培養同學們的慈愛之心,同時還能透過組織活動提升學生的領導才能。

國外一流大學早已視學生事務為一門專業,投放了大量精力和資源,相對起步較晚的澳大在人員經驗和專業培訓方面仍有待加強。余博士算過,澳大學生事務部的30多位同事,人均學生事務工作經驗只有三年多,與一流大學相比還有差距。但余博士也指出,若論校方對學生事務的支持力度,澳大卻不輸蝕,如澳大在財務方面對學生活動和學生事務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他說:「現在西方尤其在美國經濟衰退後,許多大學都削減經費,學生事務往往受很大影響。而澳大仍在財務上很『給力』,這是很多海外大學不如澳大的地方。」

澳大新校園明年落成使用後,校園擴大,設施倍增,可以預見學生事務的發展空間也會相應增加。因此,澳大學生事務部日後將陸續開展內部工作人員培訓,以應對新校園為學生管理事務帶來的新挑戰。


余小明博士於上海師範大學完成英國文學本科課程,其後在英國取得埃克塞特大學語言學碩士學位,美國維珍尼亞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後出任美國維珍尼亞大學學生事務助理院長、副院長。余博士在美國從事了十多年的學生事務管理,對國際高等教育發展以及學生事務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他同時擁有10年教學經驗,曾於中國及美國等地任教和講學。2012年7月起出任澳大首任學生事務長。

學員:學生事務工作就是要幫助學生成為更全面的人

澳大快將搬入新校區並全面推行住宿式書院制度,可預見屆時將需要大量優秀的學生事務人員。那麼,目前該如何未雨綢繆呢?澳大今年5月特地開辦澳門學生事務高級研修班,課程由美國馬里蘭大學Susan Komives教授精心設計,是近年來亞洲最全面、最系統的高校學生事務精品專業課程。研修班課程分五部分,涵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的核心內容,分別邀請了七位來自美國的專家學者授課,包括: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學生事務副校長Gregory S. Blimling博士、高等教育學生事務組織NAPSA管理執行董事Gwendolyn Dungy博士、愛荷華州立大學Robert Reason教授、俄勒岡州立大學學生事務教務長Larry Roper博士、維珍尼亞州大學Karen Inkelas教授、愛荷華州立大學特聘名譽教授John Schuh博士和聖地亞哥州立大學Marilee Bresciani教授。另外,時任台灣東海大學校長的程海東教授、北京大學副校長張彥博士、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兼卡爾洪學院理事會主席Jonathan Holloway博士和中山大學學生處處長漆小平博士等,與學員們分享學生事務工作和住宿式書院的經驗。

研修班的59名學員來自兩岸四地的高校,大部分目前均從事與學生事務相關工作。澳大學生事務部學生輔導及發展處處長蘇桂龍(Elvo)是研修班學員之一,他形容為期十日的課程如一門紮實的理論基礎課。Elvo尤其對其中一位導師提出的「持續積極求變」(Positive Restlessness)的理論及實踐基礎深表認同,「我們舉辦學生活動面對不少挑戰,若不持續創新求變,就很難配合大學發展和學生需要。

持續積極求變不單適用於澳大學生事務工作,也適用於澳大的學生。我們希望學生不斷學習成長,尤其是在軟實力方面,如團隊合作精神、人文關懷等。我們將這些期望告訴學生,並提供必要的支持,來幫助他們學習及成長。學生事務已成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一個策略性渠道。」

研修班的另一位學員歐陽白曉是澳大教育學院的博士生,她在碩士期間主修高等教育研究,目前的研究專注於生涯輔導和學生發展。透過這次研修,她認為自己更好地整合了學生發展理論,更瞭解學生事務工作在大學的重要角色和多樣的形式。這次研修經歷也令她更堅定了未來繼續在大學從事教育和學生工作的信念:「要幫助學生成長,並逐漸形成一個有關未來職業和生活的藍圖,學校的各個方面都很重要。」

澳大東亞書院導師黃才試(Kevin)也是參加研修班的學員,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導師提出參與學生事務工作的人員──包括行政人員 ──都是教育工作者的觀念,「這觀念改變了很多澳大行政人員過往的看法,大家受到莫大的鼓舞,覺得參與學生事務很有意義。」Kevin表示,在大學工作的每位職員都有機會與學生接觸,你無法預計今天與學生的相處會對他們日後產生甚麼影響,但在他們畢業2、30年後再回想當年大學生活,可能是他們最大的收穫,「而這正是現時大學推行住宿式書院制度所希望見到的效果。」

現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環境亦趨複雜多變。「一本通書讀到老」的時代已然不再,而大學教育也早已非職業教育、技能教育那麼簡單。大學畢業生投入與主修專業無關的行業亦日趨普遍。現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價值,除了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跨學科知識、發掘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更重視培養同學們終身自發學習、主動探索創新、高尚品格,以及對生活充滿熱情等全方位素質。

澳大師生員工很快將遷入比現校園大20倍的新校園,屆時透過更完備的軟硬件,將加快推動「四位一體」教育模式全面落實,全方位打造學生的軟硬實力,尤其通過住宿式書院,培養學生的品德、人格,並促進他們的群體合作精神。此時此刻,我們站在新起點,面對新方向,將推動澳大的教育事業走向嶄新的開闊局面,而新的教學及學生管理模式,也勢必給澳門及鄰近地區的高等教育體系發展帶來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