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華人諾貝爾得主、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於二月二十一日到澳門大學演講,細說“我的學習與研究經歷”,吸引眾多澳大師生和公眾前來一睹大師風采,現場不僅座無虛席,連走道梯間也站滿了人群。鑑於報名反應非常熱烈,澳大還加開了現場直播室和網上直播,直播室同樣滿座。

澳大校長趙偉教授擔任講座主持。他讚揚楊振寧在學術界譽滿全球、是家喻戶曉並讓全世界的華人感到驕傲的科學巨匠。學生能藉著楊振寧演說多了解世界,並得到新的啟發。

楊振寧從幼時求學歷程說起,談到中學時代從圖書館中發現到人生興趣的第一本書──《神秘的宇宙》(The Mysterious Universe)中文譯本,開啟對物理學的探索。抗日戰爭期間,楊振寧的求學之路被中斷,因而未有正式學習過物理,但憑著個人自修,他最終透過同等學歷資格考試進入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再轉到物理系,及後以公費生身份到美國芝加哥攻讀博士。

楊振寧指出,直覺與書本的知識衝突是最佳的學習機會,最初因自修物理而無法弄懂的問題,經過仔細研究才發現箇中玄機,經驗教訓了他“學習就是繼續不斷地把自己的直覺修正”。同時,楊振寧亦深刻體會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道理,大學時期就常與兩位摯友黃昆和張守廉到附近的茶館辯論物理裡面的種種題目,一壺茶一碟花生的高談闊論,至今仍記憶猶新。他建議學生要注重新現象和新方法,少注重書本上的知識。

“研究生找題目感到沮喪是極普遍的現象”,楊振寧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在場的學生要“消息靈通”、“各自找題目”和“各自找合作者”,並重視研究的準備工作。他提到剛到芝加哥大學時一直沒有合適的研究題目,實驗室同事還戲稱“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楊振寧”,但堅持不懈、充份準備與開放交流的態度,讓他在幾年後與友人的一席談話中啟發出第一個開花結果的題目,突破研究的困境。“研究必須經過興趣、準備和突破三階段,而沒有準備就沒有突破”,因此期望年青人都能發現自己的興趣,培養自己的興趣和發展自己的興趣。講座上,楊振寧毫無保留地分享了他的成長、學習與研究經歷,讓觀眾獲益良多。

講座前,澳大還特別安排了“珠澳大專生與諾貝爾獎得主對話”,讓本澳和鄰近珠海的大專生與科學巨匠直接交流,學生紛紛提出一些與科學研究有關的問題,楊振寧均耐心地一一分享。有參與學生表示,與諾貝爾獎得主對話的機會難能可貴,楊振寧的一席話對他們有很大啟發。

如對上述資訊有任何查詢,請聯繫傳訊部新聞專員李小姐或霍小姐(電話:(853)83974325),電郵:prs.media@um.edu.mo)或瀏覽澳大網頁 www.uma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