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實習記者王葉享報導】文學地理學作為一門探討地理環境與文學之間相互關係的重要學科,越來越受到學界的矚目。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學部委員大會,舉行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出版發行儀式,當中包括澳門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楊義的《文學地理學會通》。今天,就請楊義教授介紹新書的主要內容,以及分享許多關於文學地理學的獨特見解。

楊教授表示,文學地理學的淵源可以上溯至上個世紀初期,基本路線是在文學研究時間維度的基礎上強化空間維度,也是自己近十幾年來學術關注的焦點所在。為此,楊教授提出了“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的重要主張,原因在於過去對文學發展動力的研究過於強調中原文學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中華文化的輝煌是離不開對少數民族文學及邊緣文學的包容與兼收。楊教授以長度為世界五大史詩之和的藏族和蒙古族史詩《格薩爾》為例說明中國文學中的史詩一環,未必如一般觀點所見,屬於弱項,但這一判斷離不開對中國文學的構成的重新審視(對少數民族文學的正視),由此也突顯出楊教授所持主張的重要性。

楊教授認為,文學地理學的終極目的和第一原理,就是使文學研究接通“地氣”。這意味著對文學地理學的研究不再是對作家進行簡單的地域劃分,而要進一步考察不同土地所產生的特有文化氣息和人文氣息是怎樣滲入作家的記憶、思維和想像之中。例如在海島上生長的人和在草原上生長的人,他們的觀念與信仰就是不同,這是代代傳承滲入基因的文化密碼。所謂接通地氣,就是人與生長之地的自然環境、 種族、民族進行生命交換的過程。研究文學地理學,就是對這一過程的還原。

此外,楊教授認為文學史的研究也離不開對文學地理的把握,只包含“正統”一域的文學史不是完整的文學史,只有包含了空間維度的展開,涵蓋了多樣空間的歷史才會更大、更深、更完整。由此楊教授就在“地氣”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文學地理學十大命題、四個效應和六個貫通,重在揭示文化在不同空間層面上融合與轉移的具體機制,做到時空結合。

據悉,除了這部《文學地理學會通》,楊義教授的《論語還原》也即將完稿,另有五卷先秦諸子還原系列著作也在計劃之中。楊教授年近七旬仍筆耕不綴,並數次提出過具有首創意義的學術主張,此次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其著作列入專題文集,也是對楊教授突出貢獻的重要表彰。

楊義教授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澳大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中文系講座教授等。主要著作包括:《中國現代小說史》(三卷)、《中國敘事學》、《中國古典文學圖志——宋、遼、西夏、金、回鶻、吐蕃、大理國、元代卷》、《楚辭詩學》、《李杜詩學》、《重繪中國文學地圖》、《20世紀中國文學圖志》、《重繪中國文學地圖通釋》、《讀書的啟示》、《感悟通論》 、《現代中國學術方法通論》以及《楊義文存》(7卷10冊)等。


如對上述資訊有任何查詢,請聯繫傳訊部新聞專員李小姐或鄧小姐(電話:(853)83974325),電郵:prs.media@um.edu.mo)或瀏覽澳大網頁www.uma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