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傳播系副教授Timothy (Tim) A. Simpson於2001年從美國來到澳門,這是他人生的轉捩點。他今天的研究重點是亞洲城市,但在博士畢業前對亞洲所知甚少。「我僅在兒時坐家人開的車到過加拿大旅遊,不算甚麼真正的跨文化體驗。但後來一連串經歷引發了我對亞洲的興趣,最終把我帶到澳門。在這裡,我見證了它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阿拉巴馬到亞洲
Tim在阿拉巴馬州出生,小時候想成為牙醫,於是到奧本大學修讀醫學預科科目,包括化學和生物醫學科學,但他很快意識到自己對這些領域沒有熱情,於是轉讀商科。然而,最終引領他找到未來志業的,是他在大學時擔任學生廣播電台DJ的經歷。「我對牙醫和商科沒有興趣,只是覺得它們是較穩定的職業。」
Simpson教授自小對龐克搖滾和嘻哈音樂情有獨鍾,大學期間他把握在校園報紙上撰寫音樂評論的機會,也時常與廣播電台的同學們討論流行音樂。「我發現文化和價值觀能隨音樂而傳播,於是在大學最後一兩年讀了許多傳播科目。意識到個人愛好與學術研究能互相結合,實在非常滿足。我相信真正的熱情能幫助我們追尋內心渴望的事物。」
完成本科學業後,他到阿肯色大學修讀傳播學碩士課程,之後到南佛羅里達大學攻讀博士課程,立志成為學者。博士畢業後,他加入俄亥俄大學,不久被派到曼谷,在該校與當地大學的聯合課程任教數個月。「我的同事不太熱衷到泰國,只好由我這個新成員去,但我對亞洲幾乎一無所知,連泰國在哪裡也不清楚。」
初到泰國時,當地的飲食、語言和習俗對Tim來說全然陌生,第一天去校園時,即使手持地圖也迷路,但後來他逐漸發現探索未知的樂趣,也開始欣賞曼谷繽紛的文化。他之後也被為俄亥俄大學派往香港短期教學,並遊歷亞洲不同地方,探索亞洲城市的多元文化風貌。
回到俄亥俄大學後,Simpson教授獲得晉升和終身教職,踏上穩定的學術生涯,但此時他卻辭職、搬到亞洲,令他的同事甚至自己都感到意外。「這個決定並不容易,但我不想在一個美國學院小鎮度過餘生,希望拓寬視野,更深入地了解亞洲。」
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文化
2000年,Simpson教授在某報章看到澳大的招聘廣告,於是來到澳門在氹仔舊校園面試。期間,他只看到氹仔舊校園前的迴旋處,車流不多。那時,Simpson教授並未對這座城市留下深刻印象,覺得澳門比曼谷、香港等地較為遜色,那次招聘也無疾而終。然而,一年後,他應邀再到澳大面試。這次他決定探索澳門半島的歷史城區,發覺那裡的葡萄牙殖民建築和中國傳統文化共存,令他想起在南佛羅里達大學讀博士時的生活。
Tim憶述,他剛到佛羅里達州坦帕市的南佛羅里達大學時,發現周圍只有高速公路和快餐店,欠缺生氣 。「幸運的是,我很快發現了Ybor City社區,這是一個充滿移民色彩的歷史城區,昔日的移民來自古巴、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國等地。」
Simpson教授指出,Ybor City這個社區很多建築有伊比利亞和拉丁美洲風格,其雪茄業興盛一時,但到他讀博士時已略顯頹敗,但Ybor City低廉的房租也吸引許多年輕人和藝術家聚居和創作,街上充斥滑板愛好者和龐克搖滾樂迷,洋溢流行文化氛圍,吸引Simpson教授居住。
澳門在快速發展時努力在推動旅遊業和保護歷史遺產之間取得平衡,這也是當時Ybor City面對的挑戰。Simpson教授說,當時Ybor City的議會和開發商計劃大規模開發,希望吸引到附近迪士尼樂園的旅客也到此消費,居民卻對此想法不一。
為了深入了解Ybor City的變化,Simpson教授時常到區內的書店、唱片商鋪和咖啡館,以及欣賞獨立音樂人的表演,與居民建立密切關係。他也將所見所聞化為民族誌研究,成為逾300頁的博士論文。「我既是社區一份子,也是觀察者,這個雙重身份使我得以對文化研究理論和社區生活文化動態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樣,Simpson教授在澳門也不住在校園附近,而是在澳門半島歷史悠久的營地大街。「這條街是澳門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曾經百業興盛,孫中山推動革命活動時也在附近開設藥鋪。儘管它不再是商業中心,但保留了豐富的歷史遺迹,反映澳門融薈中葡的獨特文化。在這裡安家20餘年,我覺得自己更像是本地人,而非觀察者。」
親歷澳門巨大變遷
「我認為澳門過去20多年變遷幅度之大,世上任何城市都難以比擬,我有幸親歷其中。」2002年,澳門結束由一間公司專營賭業的局面,六間公司獲得博彩經營批給合同,投資大舉湧入。不久,中央政府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遊。Simpson教授認為,這兩者結合為澳門帶來的巨大變遷,特別是隨著填海造地而來的路氹金光大道上大量豪華的綜合度假村拔地而起,規模堪比拉斯維加斯。
澳大的發展也折射了澳門的巨變。在過去20多年,大學增設了大量學系、學院和課程,整個校園更從氹仔的山上搬到橫琴島上更大的空間。加入澳大不久後,Simpson教授便在設立澳大傳播系的過程擔當關鍵角色,2004至2008年任創系主任,後來曾任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參與多個研究生課程的設立。目前他繼續研究和講授文化、視覺傳播和澳門的消費建築。
Simpson教授對研究澳門的興趣源於由他在澳大的日常經歷。他某一天走上通往氹仔舊校園的山路時,看到很多內地旅客在大學旁的酒店前爭相與那裡的希臘神話角色雕像合影,啟發了他探究澳門的旅客行為、消費模式和澳門社會文化動態。「從毫無頭緒開始,我逐步了解澳門的歷史、文化,以至其博彩行業,經過10年才敢跟人說我在研究澳門。」
2016年,Simpson教授編輯的《Tourist Utopias: Offshore Islands, Enclave Spaces, and Mobile Imaginaries》(《旅遊烏托邦:離岸島嶼、飛地空間與流動想象》)獲阿姆斯特丹大學出版社出版。他與其他學者在該書分析了澳門與全球其它「旅遊烏托邦」的地位。該書封面正是那間氹仔酒店的希臘神話角色雕塑。
從路氹城觀察內地消費社會
2023年,Simpson教授的新作《Betting on Macau: Casino Capitalism and China’s Consumer Revolution》(《下注澳門:賭場資本主義與中國的消費革命》)由明尼蘇達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深入探討澳門成為世界頂級博彩目的地的變遷,同時闡述澳門在中國發展為全球最大消費社會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Simpson教授的其中一個研究角度是比較澳門路氹城的金光大道與拉斯維加斯的賭城大道。他指這兩個博彩業中心的旅客的消費行為有明顯差異。「在拉斯維加斯,很多旅客在大道閒逛,欣賞建築、街頭表演和巡遊,旅客也有如巡遊一部分。路氹金光大道儘管也有同樣宏偉的建築,但旅客最關注的是博彩。」他還指出,兩地賭場內的賭博行為也有明顯差異,拉斯維加斯旅客傾向玩角子機,而在澳門的旅客則偏好結合策略和運氣的百家樂。
Simpson教授也認為,內地在過去數十年間城市化不斷推進、消費社會興起,個人作為消費者的角色對內部的經濟發展愈來愈重要。「澳門的城市景觀與經濟結構,經歷了由資本和旅客流入所帶來的深刻轉型,提供了一扇窗口讓我們觀察內地消費主義發展。」
追尋熱情充實人生
從阿拉巴馬到亞洲,從對澳門一無所知到成為澳門研究學者,Simpson教授認為,他一生都受到真正熱情所引領。他經常與學生們分享他的歷程,提供指導,並鼓勵他們不要只顧追隨主流的研究主題,而是要從真正的興趣出發。「我知道現在的研究生面對的壓力遠大於我當年,他們在選題時要更有策略,考慮未來在學術界求職的需要。但根據我的經驗,我仍然相信,真正的熱情可以帶來充實的人生。」
文:葉浩男、校園記者張嘉禾
圖:何杰平,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