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簡單如一碗熱氣騰騰的白飯,以至豐富精致的佳餚,食物最重要的還是能留住人情和回憶。不少廚藝精湛的澳大人炮製的食物各有千秋,但共同點是食物給予的那份情感聯繫。

親手擀麵的業餘廚師

公共衛生及醫藥管理學系主任項玉濤教授與其太太李艷都是出色的業餘廚師,一手南北菜式令人驚艷。同樣喜歡烹飪的曹光彪書院院長劉潤東教授和太太余若鑾(Monica)特別借出廚神作坊(Master Kitchen),讓項教授大顯身手。

項教授生於北京,在內地取得臨床醫學學士和精神衛生專業碩士學位後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攻讀精神科博士,再到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接受博士後訓練。想念家鄉時,他會煮幾道北京菜,例如炸醬麵或醋溜土豆絲,緩解思鄉之情。來到澳門後,項教授又愛上了各式地道美食,還學會了炮製澳門特色的葡國菜。

項教授小時候經常吃炸醬麵,現在每嚐一口滿嘴都是童年的回憶,「我七歲時煮了一碗炸醬麵,只加了點醬油、食油和醋就送去媽媽工作的地方,她特別感動。」經過歲月的磨練,項教授現在擀出來的麵條爽滑有勁,堪比麵店大廚。

每逢假期或節日,項教授都會叫學生到他家一起做菜,「我常對學生說,做飯跟研究一樣,有了興趣和認真的態度,就會做得出色。」項教授烹飪的食物以簡單和地道為主,「像醋溜土豆絲,別看它很平常,要做得好其實非常考刀工,對火候要求也很高,一點也不簡單,我經常以它來比喻每個貌似平常的人生背後都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

食物傳達的溫暖

曹光彪書院院長劉潤東教授就有一段在美國留學和在太空總署工作的精彩經歷。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取得物理學博士後,於馬里蘭大學和太空總署擔任研究員近10 年,2017年回澳大出任書院院長。

劉潤東教授在書院見到學生喜歡烹飪,便將廚房優化,並且命名為廚神作坊。廚神作坊在校園的名氣由歷年書院的學生廚神建立起來,他們曾連續三年贏得十大書院廚藝比賽冠軍寶座。劉潤東教授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屆學生參加烹飪比賽,用紅黃綠三色創造了一款名為『123 紅綠燈』的菜式,正好反映我們書院重視創意多元的特色。」留美初期,劉潤東教授都是一個人煮飯,「留學生沒有多餘錢在外吃飯,那時最懷念是在澳門一家人吃飯的情景,尤其想念長輩做的紅豆糕、年糕和馬拉糕,以及澳門三盞燈區一帶的茶餐廳。」

一人做飯的情況在劉潤東教授遇到太太Monica後發生變化,「Monica講究健康飲食,她的西餐做得非常好。但無論煮甚麼菜,我們都重視食材和健康的烹飪方法。過去幾年,我們在書院開辦了不少烹飪課,培養學生健康飲食習慣。書院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大家可通過飲食了解彼此的文化。」

Monica煮過一道法式蛋批給米芝蓮餐廳的廚師朋友吃, 「我朋友說好吃,連吃六塊,我心想味道應該合格了。」Monica在書院開過50多次烹飪班,學生接觸到中國、法國、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和地中海等地的菜式,反應熱烈,超過400人次參加。「見到有學生由一點也不懂下廚到能回家煮菜跟家人分享,是令我感到最開心的事。」

在我們採訪前,Monica在書院群發出信息,招募學生參與這次美食製作的拍攝,「我把這次拍攝當作一堂烹飪課, 除了教法式蛋批和沙律,也讓他們認識健康的食材。」

三名書院同學周雅琦、郭淳昕和張海琳對烹飪沒有甚麼經驗,但卻非常投入。張海琳說:「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Monica詳細解釋了各項食材的來源。她用的醬油、橄欖油、芝士、合桃肉、沙律、雞蛋都是精心挑選,是她從多年經驗中品嚐出來最好的味道。她對食物標籤的成份非常了解,對食物製作很嚴謹,每做完一個程序都會要求我們馬上清理好才做下一個程序,避免廚房亂成一團,無形中讓我們學到管理的方法。」

崇尚健康飲食的Monica認為,食物最主要的是傳達人與人之間的溫暖,「無論食物味道如何,即使是最簡單的白粥加腐乳,只要是和家人或朋友一起享用,那種氣氛之下吃甚麼都是最香的。」

羅宋湯留住的大學滋味

澳大校園有很多熱愛烹飪的學生。澳大學生會烹飪學會就有約300名來自各學院和書院的成員。該會榮譽會長、中國語言文學系四年級、張崑崙書院學生張明傑說: 「學會的宗旨是讓同學在烹飪時互動,建立連繫友情的紐帶。」

張明傑一年級時加入烹飪學會,三年級時獲選為副會長。他每週都會組織一次烹飪活動,經常嘗試新菜式。他的烹飪技巧最初也是平平無奇,味道「翻車」是常有的事,但經過幾年嘗試,廚藝精進之餘,也掌握了同學喜歡的口味。他為了這次採訪特別炮製了照燒汁烤雞腿、肉醬意大利麵和朱古力奶油,「這三道食物,我大概花了一百元,但夠六個人吃,製作也就3 0分鐘左右,易學易做,性價比極高。」

「如果沒有加入烹飪學會,可能我只會平凡地度過校園生活,但這三年來我組織了很多活動,鍛煉了領導和生活能力,炮製過無數道菜。這些經歷和美食令我在澳大的生活增添了更豐富的滋味。」張明傑說。

畫家、作家蔣勳曾這樣描述過味覺: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味覺,這些味覺停留在記憶中,成為生命的滋味。

張明傑說,如果用一道菜形容在澳大四年的滋味,他會選自己曾做過的羅宋湯,「羅宋湯就像大學生的生活,簡簡單單,酸酸甜甜,沒有苦味。可以說,這道羅宋湯記載了我在澳大求學的酸甜滋味。」

來源:《澳大人》第1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