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大學都以通識教育作為本科教育的關鍵一環。透過廣泛修讀各範疇的課程,學生能夠打破定見、走出熟悉的知識領域,在更廣闊的世界思考自己的方向。今期我們介紹澳門大學經過10年實踐的通識教育模式,並訪問了任教不同範疇的教授,了解這些科目的理念和內容。

四範疇各設一門必修課

大學生不單要掌握個別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還要認知不同學科的基本知識和社會現象,以及擁有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才能面對畢業後複雜的挑戰,成為當今世界所需的公民和領袖。因此,澳大在本科教育推行融合專業、通識、研習及社群教育的「四位一體」的全人教育模式。

澳大在2011/2012學年推行面向本科生的通識教育模式,2017/2018學年起學士學位課程內的通識教育課程劃分四大範疇:全球認知、文學與人文、科學與科技、社會與行為,每範疇各設一門必修科目,另外還設60多門選修科目,大多數以英語授課,個別以廣東話、普通話和葡語授課。

不同角度認識澳門與中華文明

「澳門與中華文明」屬於「全球認知」範疇的必修科目,該科目任教老師之一是歷史系助理教授陳家怡。對港澳兩地土生葡人歷史深有研究的她說,很多學生在修課前並不了解澳門跨文明、跨文化和跨宗教的歷史。因此,她在課堂中會從明代澳門的水上人和媽祖文化說起,在華南地區的框架下講述澳門的發展史。

「這門科目講述中華文明與其它文明在澳門的碰撞和交流,展示澳門過去數百年來與世界的緊密聯繫和相互影響。我們希望學生明白『澳門存在於世界,世界也存在於澳門』,更期望學生透過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事件和人物,發展創意和批判性思維,藉此從多角度認識自己、擴闊世界觀。」

思考語言與文化的背後意義

屬於「文學與人文」範疇的通識科目通過探索一系列的文本和模式,鼓勵學生思考生而為人的意義。澳大孔子學院副院長、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陳忠是該範疇必修科目「中國語言與文化」的任教老師之一。他表示,這門科目旨在引導學生了解貫穿中國語言與文化的「中國式認知方式」。陳教授表示:「我們多數學生在中國文化下成長,以中文為母語,但未必了解自己的語言與文化背後的認知方式。例如,為何中文和其它東亞語言的人名是先姓後名,而印歐語系語言剛好相反?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文明在認知方式上的差異。」

這門科目由中國語言文學系多位老師授課,涉及諸子百家等思想家的學說、中國古人的社會治理理念和方式,以及讓學生從《論語》、《道德經》和《孫子兵法》等經典中汲取智慧。陳教授說:「我希望學生修畢後能夠提升跨文化的溝通技巧,畢業後有能力應對來自全球各地的競爭者和合作夥伴。」

另外,任教「文學與人文」範疇通識選修科目之一「中國語言與華人社會」的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王銘宇表示,該科目探討中文在當今世界的重要性、中文的多樣性和統一性,並從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角度認識中文、不同中文社區的文化差異,也會討論學生本身的語言與其它語言的關連。「語言是具有社會性的,其演變必然受到社會發展變化的影響。例如,近年愈來愈多新的網絡用語,也會影響社會上語言的運用,類似議題都會在課堂提及。」

教授實用的科學與科技知識

無論甚麼學科的學生都應該了解科學和科技的重要性和方法,以及認識它們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科學與科技」範疇的必修科目是「定量推理」,下分商業、社會科學、健康科學,以及科學與科技四個方向。負責實踐通識教育的健康科學學院教授黃值富說,這科目旨在引導學生運用他們大多學過的邏輯運算、統計學、概率和其它數學原理方面的基本知識,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

澳大於2017/2018學年推行目前的通識課程框架後,黃教授曾任教數年「定量推理(社會科學)」。「定量學科與其它學科的交融愈趨普遍,現在處處都有大量資訊,如果我們沒有基本的定量推理技巧,就無法真正善用這些資訊。這科目教授的技能非常實用,例如貸款時如何計算利息、如何理解匯率等。無論學生現在或畢業後都可以運用這些技能,協助作出大大小小的決定,包括決定是否購買保險或置業。」他還表示,修讀「定量推理(社會科學)」的學生也會學習基本的線性代數,以及計算相關性和P值,這些都是社會科學和其它領域廣泛應用的數學概念。

此外,「科學與科技」範疇的其中一科通識選修科目是由四位教授共同任教的「探秘中華醫藥」。參與教學的中華醫藥研究院副教授李鵬說:「學生不僅能從中了解中華民族的先祖如何發現自然產物的藥效、中醫典籍、針灸的理論及應用、製藥方法、中醫中藥的現代化,還能接觸到中藥材並學會分辨個別中藥材的價值和真偽。另一門「科學與科技」通識選修科目「生活中的微電子芯片技術」則由微電子研究院助理教授張明磊任教。他說:「這門科目涉及芯片製造過程,也會簡介微電子技術在5G通訊、醫療和智能駕駛等方面的應用等。學生還能親身接觸各類芯片,包括部分澳大設計的芯片,從而認識芯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分析社會問題和價值觀

屬於「社會與行為」範疇的通識科目旨在讓學生掌握分析現代社會問題和價值觀的知識技能。該範疇的必修科目是「道德、價值觀、法律與社會」,其中一部分聚焦「法律與社會」,由法學院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駱偉建教授和賴冠儒博士等授課。

駱教授說,這門科目旨在透過憲法與基本法的介紹,幫助學生對基本法律概念和國家實際情況有正確認識,並以學生能否全面、準確的理解授課內容,作為評估教學成效的基礎。

賴博士說:「過去四年,我們每個學期都會根據滾動數據並透過隨機實驗,持續優化教學內容、積極提升『兩法』教學的附加價值。本學期根據前期研究,在授課內容中補充了澳門特區在國家安全教育上相較不足的內容,並以駱教授等學者出版的《中國憲法簡明讀本》作為參考書籍。」為兼顧英語授課班級的特殊性,賴博士更會結合國際時事講授,透過比較制度的異同,幫助學生更深刻的認識授課內容。

來源:《澳大人》第1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