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美存在於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甚至日常生活之中。只要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顆能感受美的心靈,美就無處不在。

翻譯之美

馬萬祺羅柏心書院院長、翻譯學家楊柳教授在大學時期就不斷參與各類美學講座,也曾學習西方歌劇的美聲唱法,讀博士時鑽研美學翻譯學方向的跨學科理論研究,歷年來有不少專著。她表示:「翻譯是發現美、成全美、傳播美和創造美的使者。」

社會學家費孝通曾提出,不同文化應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楊教授認為,好的翻譯的過程和作品正正能體現這種崇高的理念:「翻譯使原作再生,使原語形象和文化得以在異域傳播和欣賞,翻譯是文化構建和文化改造之路。」

在翻譯以外,楊教授認為生活每個方面其實都充滿著美:「無論是到訪不同國家、感受不同文化、體驗不同生活,甚至是平日接觸不同的學生,只要用心欣賞,都能發現千姿百態的美。」

數學之美

呂志和書院副院長周國暉教授說:「我在中學時就覺得數學很美、很好玩,所以一直讀到博士和成為教授,過程就像潛水一樣,潛得越深,就越發現水下世界有多大、多美。採訪當日,他在辦公室的黑板上寫下一道道數學公式,解釋他心中的數學之美。

周教授說,多麼複雜的事物都能用數學公式簡潔地表達出來,例如簡短的歐拉常數方程將五個常數(0、1、π、e、i)聯繫起來,精妙無比。他又說,有時看似普通的數字也有意想不到的美:「例如1729這個數字,大家看到也未必特別留意,但它可以寫成1³+12³或9³+10³,即是有兩種方式寫成兩個正整數的立方和,而所有小於1729的正整數都沒有這種特性。」

周教授還說,從數學的角度來看,對稱性也是一種美。「生物學家看不同的抗生素時,可能想到它們的藥性,但我會看是它們的分子結構的對稱性,我覺得越對稱就越美。」

藝術之美

「泥人張」是一種始於清代、來自天津的彩塑,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而教育學院副教授張澤珣正是「泥人張」彩塑的第五代傳人。她無論創作還是欣賞藝術作品時,都能找到獨特的美。

張教授說,創作「泥人張」彩塑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研究創作中能釋放內心的感受而樂在其中。雖然有時創作中難免遇到瓶頸,但她透過考證、查找資料來一步步解決問題,作品完成後等待下一個研究創作,這個過程樂趣無窮。

張教授還說,看一件藝術品時,不僅可以看它的外在表現,還可以從宏觀上詮釋它的美。「我經常對學生說,我們不是看作品,而是閱讀作品,要探索作品背後的文化含義和社會現象。我也希望他們能創作出反映新時代精神的作品,從更深層的角度塑說美。」

來源:《澳大人》第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