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裏,總有意想不到的事要面對,但有一種力量可以溫柔而堅定地教我們冷靜思考、樂觀生活,這就是閱讀的力量——引領我們在困難中繼續堅定前行。新的一年,大家都有新的計劃,閱讀會是你的計劃之一嗎?今期我們訪問了一班澳大人,暢談閱讀對他們的啟發之餘,也分享新的讀書計劃。

發現新的視角

閱讀能豐富精神世界,發現生活中的新視角。英文系、呂志和書院三年級學生翟婉冰很喜歡美國作家恰克·帕拉尼克的《作家研習營》。翟婉冰覺得這本書為她提供了一個解決人生困境的新視角,「人總會偶爾厭倦自己的生活,這時很需要看看別人的生活,探索生活的各種可能性。我很喜歡這本小說裏『混跡下流』一章,它講的是富人假扮成流浪漢在天橋底下享受全新生活的故事。當一個人一無所有時,他是無所畏懼的。」翟婉冰還喜歡南美現實主義小說,她今年會把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的書看完,此外還會讀一些詩,「因為詩不會讓人疲倦。」

同樣熱愛詩歌的會計及資訊管理學系、紹邦書院一年級學生吳星宇,認為波蘭詩人維斯瓦娃辛波絲卡的詩集《萬物靜默如謎》是去年讀過的書中對她影響至深的。「疫情使我遇到了一些很難以釋懷的不如意,但是辛波絲卡的詩讓我想通了,其實不一定要糾結如何才能跨過這些坎。『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存在即合理,接受他們的存在,用另外一個視角看待困難,發現它們積極、有趣的一面。」

吳星宇今年以法國作家桑—保羅沙特的《存在與虛無》翻開新的一頁,「之前覺得哲學書比較深奧,但是存在主義本身的理念很吸引我,所以會想要嘗試去深入瞭解存在主義。」

閱讀的激勵

中華醫藥研究院生物醫藥博士研究生姜孟孟在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期間,身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癌症研究所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流學習,期間主要研究為TNFR2抗體靶向調節性T細胞治療實體腫瘤的課題專案。由於美國疫情嚴重,導致了他的課題開展較為困難,生活也遇到了一定的問題,「慶幸有中國駐美大使館的援助,包括發放防疫物資等給在美留學生,對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面對突然而來的挑戰,姜孟孟說閱讀給了他極大的精神激勵。他去年讀了《奧巴馬傳:無畏的新征程》,「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不論身處何種困境,只要堅定信念,敢於拼搏,終究可以取得成功。」

今年是姜孟孟讀博的最後一年,他計劃閱讀史蒂芬霍金的《果殼中的宇宙》,希望可以通過這本書拓展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果用一個關鍵詞去形容未來的一年,他說是「收穫」,「因為經歷了博士三年的不斷努力和奮鬥,期待新的一年可以收穫滿滿。」

李詠怡是來自霍英東珍禧書院、心理學系三年級學生,去年閱讀貝蒂史密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一書後不禁感慨:「儘管生活上遇到那麼多坎坷,主角法蘭西都一直與閱讀為伴並最終實現了夢想。讀這書時正值我因疫情而有點壓抑、焦慮,法蘭西的成長經歷給了我樂觀面對生活的力量。」李詠怡下一本準備讀的書是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寫的《親愛的依卓麗——女性宣言的十五條建議》,瞭解更多有關女權主義的真正含意。

在文字中的探索和尋找

2020年疫情剛爆發期間,很多假新聞禁之不絕。漢語語言學碩士研究生李㼆穎讀了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的《思考,快與慢》,她說:「身處資訊流通得如此便利的社會,此書教會我更有批判性地去看待資訊,如何分辨真假資訊是我們現代人必須具備的能力。」李㼆穎從小就有閱讀的習慣,今年她希望讀完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的首部作品《晚熟的人》,「閱讀對我而言是一種享受和放鬆,也有助我開闊視野和培養批判性思維。」

英文系的Matthew Gibson教授喜歡前BBC駐安哥拉記者羅拉帕森寫的紀實類作品《人民的名義》。Gibson教授說:「這本書讓我最感震撼的是,一個新聞記者不遺餘力地尋找真相的執著,使更多人重新瞭解並重視這一段歷史。」

Gibson教授正在閱讀法國作家弗朗索瓦德格拉菲尼寫於1747年的一本書信體小說《來自秘魯女子的書信》,此書講述18世紀一位南美洲的印加公主被西班牙殖民者劫掠到法國的經歷。Gibson教授認為這次疫情中最明顯的便是科技使全球聯結成一個整體,與這本小說的主人公Zilia被帶到一個她完全不知道的地方開始生活、只能在想象中給她的愛人寫信的這種隔絕狀況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2020年加入澳大的微生物學專家、鄭裕彤書院副院長龔映雪博士,去年研讀了心理學家托尼愛特伍的《亞斯伯格綜合症完全指南》。讀完這本書,龔博士恍然大悟:「回想起自己曾接觸過的一些朋友或學生,原來他們並不是出於惡意地做出一些驚人的舉止,只是他們不能理解我們約定俗成的一些社交技巧,也找不到更合適的方法來表達自己。」今年她會閱讀奧地利神經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活出意義來》,「這本以作者自身在集中營的經歷寫成的書,或許可以教我如何在極端痛苦中超越自己。」

新的一年,大家不妨列出自己喜歡的書單,然後在閱讀中累積智慧,找尋新的自己。

來源:《澳大人》第1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