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門日報》


大樓

澳大硬件先進大師雲集

走進今天的澳門大學,耳邊不時響起“校園好大”的由衷感受。惟“澳大之大”,所指的不僅是澳門大學大樓林立、大師雲集,亦將培養有大博之識和大雅之度的學生視為己任。

澳門大學2014年全面遷入佔地1平方公里、比舊校區面積大約20倍的新校園,感受最深之一,要數一批教研人員。中華醫藥研究院博士生魏金超是第一批進入校園的澳大人員,新校園三幢諾大的科研大樓,讓魏金超“亮了眼”。他形容新大樓的整體規劃合理,目前擁有的研究空間比原來大了兩至三倍,涵蓋6個研究中心以及一個檢測服務平台。

魏金超從事中藥材質量控制以及食品安全新型檢測方法研究,搬遷到新校園,讓他們多年來購買一台可以直接檢測到真菌毒素、重金屬等痕量有害物質,但佔地10平方米的高分辨質譜儀的願望成真。這些新儀器的引進加快了研究週期,為探索新的研究領域創造了條件,他直言澳大的科研硬件已與國內一流高校和鄰埠的高等水平看齊,逐漸邁進國際先進行列。


科研設備國際水平

機器越來越新,環境日益完善,實驗越發成功,研究者人員的士氣越來越好。根據網際網路版引用文獻索引資料庫系統Web of Science顯示,2016年澳大論文獲引用超過11,000次,較2011年約1800次大幅增長超過五倍;發表的論文數量由2011年約240篇,增至2016年逾1200篇,上升四倍。

很多人認為,從圖書館可窺見一所大學的內涵底蘊。毗鄰湖畔的澳大圖書館,除了預計可達一百萬冊的藏書,海量的電子數據庫是最多師生“like”的資源,豐富的學科前沿信息,對教學、科研有超乎尋常的重要性,魏金超坦言看得出大學對數據庫的投資很慷慨,“見過很多來澳大交流的學生都很驚嘆,很艷羨,來找文獻資源是他們的主要目的,通常都‘滿載而歸’。”

新校園綠草如茵、小橋流水,且學校著重體育文化,運動設施如標準游泳池、足球場、壁球場、射箭場、攀岩場、健身室和羽毛球館等一應俱全,學生評價“便宜又方便”。機電工程系博士生陳永健從本科到博士,在澳大已經度過了12年。2014年開始,他又成為新成立的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所實驗室技術員,預計畢業之後會繼續留在澳大。澳大讓他找到多方面的愛好和學術專長,與好友一起踢足球、與志同道合的Band友在容納到過千觀眾的大學會堂或湖畔露天演出,與有夢想的同路人向著共同目標奮鬥……點滴在心頭,教他無法離開這個可愛又親切的地方。


優質校園環境學生展所長

“要留人,先要留住心”,住宿式書院在硬件設施上營造“家一般的感覺”。大一傳播系學生梁曉菁Ginnie是紹邦書院的學生,一星期有超過五日在書院渡過,Ginnie很享受書院生活,“書院設施一應俱全,整體設計的目的除了讓學生在這裡生活外,還是一個學習的場所。書院每天都會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學生可以自主參與策劃,展現個人興趣和潛能。”

Ginnie還很欣賞書院的膳食,“書院膳食不時更新款式,想偶然自己下廚的同學,每一樓層均有兩個備有微波爐、雪櫃的茶水間,學生可自帶廚具、食材一展廚藝。”

書院健身房是Ginnie經常流連的地方,“不但有跑步機、乒乓球台,做完瑜伽,即刻返宿舍沖涼,爽晒!”Ginnie另一個常流連之處是書院內的音樂室,她愛在此練琴抒壓,旁邊的Band房則是Band友至愛。另外還有多功能室,是書院舉辦講座、活動的好地方,內置投影設備和DVD機,同學可隨時使用。

環境育人,要培養學生的多元發展,就必須要有良好的孕育環境。除了書院的設施外,學生中心也設有讓學生社團開會和練習的房間,很多創意和新奇的點子正正誕生於此!澳大努力創造優質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得以發揮所長、學習成長,令大學生活成為學生時代的美好回憶。


大師

良師育才循循善誘

著名教育家、被清華人譽為“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一流的“大師”隊伍建設,早被澳門大學視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澳大近年從世界各地招攬了眾多國際知名的大師和各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加盟,包括生命科學領域頂級美籍華人科學家鄧初夏講座教授、中國文學研究泰斗楊義講座教授、歷史學家茅海建特聘教授等;另外,澳門大學每年更邀請學術界的殿堂級人馬來大學開講,當中包括多個諾貝爾獎得主。

學術實力強勁非靠“吹”,以數字說話更有“牙力”:先看講座教授,即高校頒授予全職教學人員中擁有崇高學術地位的教席名銜,該校講座教授由2008年的1人增至現時的21人。再看師資國際化水平,澳大建立了一支近600人的國際化優秀師資隊伍,有八成多的老師來自海外和擁有博士學位,當中不乏畢業於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再看澳大榮譽博士的陣容: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等一群“神級大師”是澳大講座常客。這樣的國際化教師資源,為國際間的科研合作、學生的國際視野、畢業生的國際流動無疑帶來正向影響。

大學的真正目標在培養學生,縱有超強師資,亦需為師者樂意用心澆灌,讓學生感到學校的用心、老師的付出,才會激發學生鑽研的勇氣和拼勁。澳大科技學院助理教授陳知行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仔”,本科畢業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電子電機專業,因回澳實習時結識了澳大電機及電腦工程系教授余成斌,堅定了他到澳大深造的決心。攻讀碩、博士的這些年,導師余成斌、副校長馬許願等人的工作態度、研究熱誠對其影響很大,“老師們很願意花時間在學生身上每一次要投論文,他們都會同你討論好多,一齊修改,甚至通宵達旦,為的就是提高論文質量,不要辜負好的數據結果。”師生的努力結出優秀的成果,以今年為例,澳大微電子團隊共發表6篇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論文,“成績在亞洲數一數二,比美國亦毫不輸蝕。要將研究能力如此強的師資在一校集中,在美國最top的學校才能做到。”

中國文學博士生符愔暢的論文導師是楊義教授,「楊教授影響我最大的是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思維方式。他說世界上甚麼難事只要認真看待就不怕,只要有認真的態度,甚麼事情也可以完成。」另一位澳大科技學院博士生Faraz Mohammadali Shaikh主力醫學化學中的分子研究,在澳大渡過一年學習後,他遠赴牛津大學四個月,參加針對伊波拉病毒的藥物研究。他比較兩段經歷,直言以研究歷史或研究專業程度看,牛津絕對是頂尖水平,但他更欣賞澳大老師對學生的百分百支持。若非澳大蕭詠然教授分享研究方法及知識,還提供了很多寶貴建議,他不可能在牛津大學從九百萬種化合物中篩選出那兩粒成功的分子(化合物)。


科研成果澳人自豪

科學研究的真正目的在於改善人類生活,別以為只有六十萬人口的澳門無法擔負使命,澳大的科研成果可讓澳人引以為豪。在生物醫學、傳染病、醫藥等領域不斷有新的探索和創新,以新的研究成果造福人類;也全力推動微電子、能源環境以及電子信息的科研探索,讓生活更便利、更美好。

澳大師生的研究論文屢有突破,根據網際網路版引用文獻索引資料庫系統Web of Science顯示,2016年澳大論文獲引用超過11,000次,較2011年約1800次大幅增長超過五倍;發表的論文數量由2011年約240篇,增至2016年逾1200篇,上升四倍。在微電子、中藥、物聯網等方面,澳大在重要國際會議和核心期刊的論文數量在大中華地區居領先地位。

很多人關注到底澳大有何研究成果?遠的不說,近年取得的突破已有多個。年初,由中華醫藥研究院、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內地院校研究推出的“中草藥DNA條形碼物種鑒定體系”,獲 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它解決了千百年來中藥物種真偽鑒定的難題,在鑒定學領域已處於國際前沿領先水準。

要數最近期的一項科研成果,為健康科學學院的幹細胞運輸技術新發現,他們成功令幹細胞在常溫下儲存7天以上而不失生物活性,意味著幹細胞運輸要依賴費用高昂的冷凍保溫設備成為過去,開啟了細胞常溫儲運的新篇章。


大博

澳大育大博之識大雅之度

大學生要掌握知識,當明白事理,惟有博學。在課堂上,澳門大學以一批獲取認可或認證的優質課程,助學生精專學習;課堂外,一系列社團活動、海外交流、實踐實習項目,讓學生增益見聞,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為人生開闢更廣闊的發展舞台。

澳大以建設一流大學為目標,高品質教育是這奮鬥之路的“第一關”。澳大課程涵蓋多個專業領域。130多個學位課程中,已有多個獲國際學術認可,如電腦科學學士課程獲《首爾協定》成員認可;土木工程、電機及電腦工程、機電工程等三個理學士課程獲《華盛頓協議》成員認可;會計學學士及碩士課程同獲澳洲會計師公會及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認證。學生在通過專業認證或經國際認可的課程完成學習,有助打好堅實的學科基礎。另外,澳大已啟動“3+2”和“4+X”學習計劃,完成“3+2”後除可取得澳大本科學位外,更可得到頂尖大學的碩士學位;“4+X”則為學生在頂尖大學預留了入讀名額。


澳大性價比超高

本屆心理學系畢業生郭馨琪已被世界名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錄取,並提供免學費待遇,連續攻讀認知心理學方向的碩、博士學位。她深信得益於過去四年在澳大打好的扎實根基,用她的話形容,澳大是“性價比超高”的大學,學校提供國際化的平台,優秀的教授、教學和研究水準國際化,她在教授指導下參與研究小組,得到眾多從事心理學研究的機會。更有機會參加高質素的社團活動,學校辯論隊讓她得以訓練表達能力、理清解決問題關鍵的思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參加住宿學生會,負責幫助校園內來自世界各地的交流生融入校園生活,順道鍛煉外語能力,助人自助。


榮譽學院育領袖

澳大不單重視專業知識,更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社會需要多才多識的博學之才。校園內,學術、實踐、藝術、體育四大類100多個學生社團各具特色,培育學生多方興趣。澳大亦仿效世界名校,在澳門首創榮譽學院,投放大量資源及心力培養品學兼優的學生成為領袖人才。

2015/2016學年榮獲獎學金“最高殊榮”大蓮花獎學金入讀澳大工商管理學院國際綜合度假村管理學士課程的李綺婷,享受免學費兼每年3萬元獎學金獎勵。第二年進入榮譽學院後,充實的學習生活更讓她覺得揀澳大是最正確的決定。榮譽學院課程涵蓋個人潛能探索、領導力發展、領袖國際觀,“最近一門以服務別人為核心的領導力課程,讓我們學會明白別人需要,亦多一份自我了解。”還能透過各類研究項目,與專家、領袖會面交流,與同學們一齊參與社區服務,回饋社會。談到明年初將到美國一流大學學習一學期,她更難掩興奮,“可以同來自世界各地頂尖的同學一齊讀書,一定會是好難得的體驗。”


可選全球逾六十高等院校交流學習

放眼世界體驗生活

澳大與世界各地著名的學府建立合作關係,學生可選擇到全球超過60所高等院校交流學習,認識世界各地的朋友,擴闊視野之餘,也能體驗不同的文化及生活。


不斷交流增學歷

成功被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錄取的郭馨琪,把握大三時去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學習一學期的機會,她與導師有很不錯的互動,最後獲得導師撰寫推薦信,相信是她獲得入學資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去芬蘭的暑期交流也讓她收穫不少,輔修經濟學的她學習以不同視覺解構中國經濟發展,“當時的課堂討論非常激烈,各抒己見的感覺很不錯。”


不僅著眼於澳門

就讀環球商業管理課程的余利盈將大三下學期去法國雷恩商業學院的交流形容為“文化之旅”。同學中有一半是法國人,其他都是來自世界各地,好似平時難以接觸的墨西哥、埃及、土耳其學生,都是課堂座上客。“當你與黎巴嫩的同學一齊開美食派對,和來自埃及的學生聊民族、談世界,眼界一下子開闊了很多。”她寄語師弟師妹珍惜澳大提供的交流機會 ,“人生不可僅著眼於澳門,而是要放眼整個世界。”


創眾多實習機會

書上得來終覺少,澳大亦為學生創造許多實習機會。傳播系學生劉麗芳Ivonne大一參加校園記者計劃,除了寫稿,攝影、編導、燈光、錄音“張張刀”都要利。最難忘是去內蒙古的牧民家裡採訪,獲益良多。升大四的暑假,她再到本地媒體實習,將寫稿、剪片及錄音等各種從前所學每日重溫,猶如“小宇宙大爆炸”,進步特別明顯!


大雅

住宿書院多方培育品格修養

澳門大學提倡全天候、多方位、體驗式的教育,推行融合專業、通識、研習和社群教育的“四位一體”教育模式,不但要培養專通融合、見識廣博的優秀人才,更期望住宿式書院制度,對學生的品格修養等進行多方位的塑造,讓學生有寬廣胸懷、廣闊視野,在人生價值和和品格追求上達到“大雅”,更好地去承諾服務更廣的世界。

澳大有十所書院,是目前亞洲最具規模和最完整住宿式書院系統的大學。書院為學生營造一個小型的、緊密互動的生活環境,不同年級、族群、專業的學生生活、娛樂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激勵,共同成長。調查發現,書院學生在公民責任、領導才能、社區關愛、文化參與、藝術欣賞、情緒、體能、健康生活、同儕關係上都更勝一籌,對學生性格養成、價值取向等都產生正面影響。


高桌晚宴學習禮儀

黃穎聰是五年制法學士學位(中葡雙語授課)課程大二兼蔡繼有書院院生,坦言自己是“書院迷”。對比起大學首年在葡萄牙大學的生活,同樣居於學校宿舍,體驗卻大不同。書院經常舉辦形形色色不同的活動,組織探訪老人院、到訪保護動物組織看望被遺棄的貓咪,學習關懷身邊的人和事。想走得遠一些的,可參加書院的文化交流團,足跡踏過北京、馬六甲、泰國、越南、美國等地,讓學生增廣見聞。最近期的非洲鼓工作坊和禪修工作坊,一動一靜,激活學生藝術細胞或涵養身心。

講到修養,黃穎聰說不得不提定期舉辦的高桌晚宴,每次都是學習禮儀的好機會,從微笑、握手、打招呼,到衣著配搭,還有餐桌禮儀,“學識舉止溫文爾雅,人際交往都可以加分。”有的書院還在高桌晚宴上請來著名歌劇演員和三重奏樂隊即場表演,上演一場場音樂盛宴,滋養學生心靈,陶冶性情。


似一家人談天說地

書院好似“一頭家”,書院導師和各樓層由研究生擔任的樓層助理以及高年級的本科生擔任的學生助理照顧這個“家”,“家人”來自不同學系、民族甚至國家。土木及環境工程系、學生會會員大會主席團主席學生梁景倫從大一就開始住書院,三年來,室友分別讀會計、中文、經濟等專業,不同學術背景的同學談天說地,為走近不同的知識殿堂打開了一道門,又互相分享生活態度,笑談人生。與黃穎聰共用洗手間的兩位“廁友”則來自捷克、法國,“一齊彈下吉他,煮下飯,交流下葡文同法文”,領略彼此的生活文化。

以培養具大博之識和大雅之度的大學生為目標,澳大的策略很成功。學識豐富、溫文儒雅、謙和有禮,最好又帶點風趣幽默,這樣的大學生,社會一定愛。


不少澳大校友成功創業

畢業生的去向是衡量大學辦學成效的重要指標之一。澳大畢業生在過去三年的升學及就業情況相當理想,畢業三個月內找到工作的高達九成,希望在學術上更上一層樓的學生,也續成為世界名校的“搶手貨”。成功創業的一群年輕人中,不乏澳大校友的身影。

根據澳大最新的升學及就業調查,上屆(2015/2016學年)澳大本科畢業生就業及升學率達91.1%,學生多數在6月畢業時已被僱主錄用,九成受訪學生在畢業三個月內找到工作,月入中位數達14,340元。

由2013至2016年,澳大共有500多名畢業生選擇深造,部分更獲世界排名前30的大學錄取為研究生,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康奈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澳洲國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都向澳大生伸出“橄欖枝”。


打入安哥拉市場

校園裡有不少創業勵志故事,2009年畢業於葡文系的葉進洲,如今已憑藉專業優勢加上港澳地區的身份優勢,成為“安哥拉通”,在異國他鄉成功開拓事業。得益於澳大賦予他良好的葡語基礎,課外的實習、實踐強化了語言技能,還有講述葡語文化的歷史課堂,他坦言“對盡早融入安哥拉的生活相當有幫助”。

科技範疇也有澳大學生一席地。2015年科技學院電腦及資訊科學系畢業生梁嘉俊,大三時創辦瓶科技有限公司,後來幾位同窗加入做股東,借助科技的力量關愛社群。他感激校內、外比賽讓他吸納創業和研發經驗,小小的科技公司從祐漢閣樓“起家”,現時在澳門設計中心租賃辦公室,向科技界邁出一步。


特色美食引食客

澳大透過不同形式的創業獎勵計劃發掘學生潛力。以燒豬肋骨出名的“刁廚”有不少粉絲,原來三位“老細”拍檔都是澳大學子。其中一人是2009年畢業前夕參加了“澳大小食店創業計劃”的傳播系學生黃振威,從經歷過財困,到以風靡校園的玉米餃在校園突圍,他把當年在校園摸索出的創業知識和採購技巧應用創業,終於用特色食物俘虜不少居民及遊客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