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人》

鍾情野生動物攝影的傳播系陳懷林教授,20多年來,不像一般觀光旅客跟團拍攝名勝古蹟,而是選擇荒野獵遊之旅,跟野生動物零距離接觸。因為對動物本性的熟悉,陳教授能多次化險為夷。在澳大教授傳播理論多年,今年首度開攝影班授徒,他認為:「攝影就像釣魚,釣不釣到魚是其次,享受過程最重要。」

小盒子引發終生興趣

小時候, 陳懷林的父母經常帶他參觀動物園和自然博物館, 令他從小愛上動物。後來有機會看電視時, 他最愛的節目也是野生動物記錄片。陳教授第一次接觸相機是在上世紀的60年代末。陳教授回憶道:「當時住在樓上的鄰居家有一部從國外帶回來的相機,文革中家長們自顧不暇,孩子們就偷偷拿去拍,又自己沖洗膠捲和放大。一個小小四方盒子,按一下按鈕,最後成為一張黑白照,令我很驚訝。」自此,攝影這兩個字在他心中像紮了根一樣,而渴望買一部相機的念頭更經常縈繞不去。

省吃儉用買下人生首部相機

1974年,當時以下放青年身份在東北工廠上班的陳懷林,為了滿足買相機的渴望,他省吃儉用儲了約120元人民幣,相當於四個月的工資,購買了人生第一部相機─ 海鷗120。他用這部相機,拍下了很多的習作。1978年當國家恢復高考後,他考上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在上海電視台工作了數年,再前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博士。這些年來,相機一路陪伴著他穿州過省,由記者到大學教授,手持的相機型號不時轉變,但唯一不變的是陳教授對拍攝野生動物的熱情。

首度與黑熊相遇

「城市風光當然好,等到80歲再去也是一樣,但非洲如果現時不去,遲了就去不動了。」每年陳懷林都會利用放假旅行的機會,跟隨野生動物獵遊團,深入荒原叢林,他至今已踏足非洲五次,拍攝過動物大遷徒等震憾場面。

一般人都認為拍攝野生動物很危險,陳懷林卻說:「很安全,只要遵守規矩,遇到動物時,不要興奮亂動,一般不會出事。」有一次,陳教授一人穿越阿拉斯加的一片溫帶雨林,與一隻五尺高的大黑熊不期而遇,相距只有幾米,熊與人相互對視緊盯。「記得導遊說過野外遇到熊千萬不能逃跑,我壯膽一動不動地站著,最後黑熊反而受驚躥上了大樹。」他也試過有一晚獨宿非洲波札那的野營帳篷,突然頭頂傳出巨響,原來是一頭大象就在帳篷門口捲樹枝吃。「我熄滅了手電筒,心裡想到導遊說過野生動物是不會輕易觸碰帳篷這一類牠們不熟悉的物體,我一聲不響靜靜地坐著,後來還一不小心睡著了,哈哈。」陳教授一覺醒來時,大象也不知所蹤了。

人生的快樂不是財富

訪問時, 陳教授給記者看他在博茨瓦納喬貝河國家公園拍的野牛與獅子搏鬥的過程,他說當時整整拍了超過一個小時。面對血淋淋的動物殺戮,不恐懼嗎?他淡淡地說:「弱肉強食是大自然的定律,人類要做的就是不干預。」「野生動物攝影跟新聞攝影同樣講求瞬間抓拍,但要拍到好的作品,也要有運氣和耐性。攝影就像釣魚一樣,釣不釣到魚,拍不拍到好的作品也在其次,享受其過程才最重要。」陳教授說與野生動物接觸越多,越感原始生活方式的可貴之處,也領悟「人生的快樂不是用財富去衡量。」那麼,他日後會否選擇到叢林中生活,陳教授聽後笑說:「不會了,我已習慣了城市的生活,訪問原始叢林只能是一種調節,豐富人生閱歷,但會繼續用鏡頭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