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澳門大學(澳大)在文化中心舉行2012年榮譽學位及高等學位頒授典禮,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兼澳大校監崔世安博士主持下,澳大向阿登•李•貝蒙特教授 (Arden Lee Bement, Jr.)、蘇樹輝博士及姚期智教授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們在科學研究、文化與教育等方面的重大貢獻。代表榮譽博士在典禮上致辭的姚期智教授表示,「歷經三十餘載的發展,澳大不僅在教學、研究領域成績斐然,在社會服務方面更取得了卓越成就,正朝著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姚教授對澳大的高度評價,實令澳大人倍感鼓舞。

追溯起來,姚期智教授和澳門的緣份,始於其澳門人導師、國際知名計算機科學家劉炯朗。幸運的是,在頒授典禮當日,姚、劉兩師徒均同在座,而更巧的是,姚教授的太太儲楓亦在場。算起來,當年專業本屬物理學的姚期智,就是在儲楓建議下轉向新興的計算機領域,而本身亦成就卓越的儲楓,目前在北京清華大學擔任講席教授,與先生比翼齊飛。《澳大新語》當然不會放過這個難得良機,力邀三位大師對談分享感受。姚氏夫婦加上姚教授的恩師劉炯朗,訪談室內頓時滿溢一片溫馨氣氛。而我們的話題,就從姚、劉二人差不多40年前的那段師生緣份開始……

劉:劉炯朗     姚:姚期智     儲:儲楓記:記者

劉炯朗:「姚班」就像當年的「錢班」一樣重要

姚: 我1973到75年在伊利諾大學的時候在劉教授門下。劉教授除了學問好,還懂得怎樣造就人才。我對他印象很深,是我早年就看到一個好老師的典範。劉教授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他的學生不見得全部數學都特別好,但每個人都有長處,可能有些人沒有什麼觀念性的想法,但基本功不錯,也很用功,那劉教授就給他一些能用數學表達出來的問題去做;而對於自己有想法的學生,劉教授就會給他們很多自由,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所以他的學生取得了各式各樣不同的成功,這對我影響很大,尤其是我最近幾年在清華教學生。劉教授當年的風範,對我有非常大的影響。

劉: 姚教授在哈佛大學拿到(物理)博士學位,他的老師是諾貝爾獎得主SheldonLee Glashow。姚教授這兩天(在澳大)做的演講「量子計算:一門偉大科學的誕生」與今年諾貝爾獎也有很密切的關係,使很多平時不可能的事情都變成可能。所以我和姚教授是學無先後,達者為先。姚教授最讓我佩服的,是他八年前決定回國,到北京清華大學。其實這也是我們很多人的願望,但姚教授他是全身心投入。再講一點我覺得姚教授很了不起的,他剛去(清華)打算開研究所的課,後來發現得從頭教起,所以本科基礎課都是姚教授一手教的,在清華這幾年,他的學生已經出人頭地,在國際上最重要的會議上發表很多文章,現在只要是姚教授的學生,像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Stanford(史丹福大學)、CarnegieMellon(卡內基梅隆大學)這些學校都歡迎。現在全世界最傑出的研究生願意到清華去,留下來為姚教授工作,所以這個「姚班」跟當年的「錢班」是一樣重要的。(編按:「錢」指錢學森)

姚: 這裡我可以談一談在清華的情況,剛開始我希望很快地組成一支研究隊伍,專注在我本行(計算機科學)的理論方面。因為中國計算機科學理論方面不太行,但這方面國際上很重視,比如說有20%的圖靈獎都是和理論有關,但在中國基本都沒有。(記:您覺得這個跟中國的教育制度有關嗎?)跟中國的科學研究重點有關係。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比較注重實用,需要一個東西馬上能看到有用之處。國內的計算機科學比較注重工程方面,不太注重科學基礎。所以我在清華就很想讓(理論)這方面生根,但我感覺要從本科開始,於是我們在清華二次招生,本科生報到的那個禮拜,我們就透過考試選拔了30個學生進來(姚班),這有點類似澳大的榮譽學院。現在大概已有四個班畢業了。我們應該很快能看到成效,我對此非常非常樂觀。像劉教授跟我從事的,尤其是對中國學生的培養,對提升中國計算機科學有很大幫助。

剛到清華的時候,我們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特別舉辦了很多會議,讓學生出去交流,我們在這方面花了很多資源,除了讓學生增長見識,也是為打造品牌。因為一旦有了這個品牌,就能讓別人感覺到我們的學生是非常非常優秀的,以後就會非常願意接受我們的學生。所以經過六、七年努力,現在這個品牌已經打出來,所有美國計算機科學(專業)方面的優秀大學都知道我們這個(姚)班。所以我覺得,當初做這件事是對的。

姚期智:大學教育要讓年輕人能回答兩個問題

記: 你們覺得教育的本質是什麼?一個好的教育制度又應是怎樣的呢?

姚: 大學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年輕人能在大學教育裡回答兩個問題:第一,他們發現什麼是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第二,他們發現自己做什麼最拿手、最有能力?我覺得,整個大學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能發現這些事情,當然最好還有地方能讓他們發揮最大的潛力。為什麼我覺得這事情重要呢?因為我覺得一個社會或國家能比別的社會或國家更有優勢,就是因為能把人才發揮到最優化的程度。這聽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非常困難,這也是辦一所好大學最困難的地方,而不能說美國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因為大家的條件都不一樣。比如說美國最好的大學有很多頂尖的學者教授,他們不需要特別去教育學生,老師們只要做好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學生們有充分的自由,接觸不同的課,他們就有機會透過這些好老師,找到自己的興趣。但像這種方法,在亞洲比如中國就沒辦法,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足夠的人才,即使整個亞洲加起來也不可能有哈佛那樣(多的頂尖學者和教授)。所以我們就必須要花心思,讓我們的學生達到這樣的境界。我覺得,教育對我來講,它的基本使命,就是這件事情。

儲: 我過去幾年在香港教書,但要吸引學生學科技是比較大的挑戰。受(香港)社會環境影響,學生對法律、經濟、商業這些科目的興趣比較高。所以我們就要循循善誘,介紹科學的趣味以及裡面的思路,它(科學)和文學藝術一樣,你一旦瞭解之後,會非常非常吸引你,但要花很大功夫才能體會到當中的奧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劉: 我從一個不同角度來談談吧。有人問我:你在世界頂尖的學校,學到什麼東西?我說,第一、我知道天高地厚,因為看到那麼多老師同學都是世界上最傑出的人才,但我也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換句話說,跟他們在一起,我會很努力,大家不會相差太遠。所以一方面要知道天高地厚,另一方面也要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中國過去沒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們的學生一方面很謙卑,一方面也能建立信心。姚教授在清華大學,一方面讓學生們眼界大開,你看姚教授本人,還有他請來的朋友都是計算機科學裡最頂尖的;而同時姚教授也帶給他們信心,他的學生已在最好的國際會議上發表文章,我覺得這個就是教育的目的。

還有就是怎樣鼓舞學生下功夫做學問。成為世界級的學者,一定要有個大師在那邊給他做榜樣。我覺得姚教授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讓學生看到:啊,假如我努力的話,也許有一天,我也可以到達這個(水平)。像姚教授、楊振寧教授、丘成桐教授,他們建立了這種大師級的榜樣給學生,不光是教他們東西,還鼓舞他們,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覺得,現在教育制度受社會大環境影響,目前的教育制度難以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沒有讓他們學會讀書的方法,而如果他有興趣有方法了,把他吸進去,他再也出不來。而姚教授就像一塊磁鐵,把學生們吸引過來,他們自然就會往下走。說實在話,姚教授帶起了一股風氣,有很多年輕教授跟著他。你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裡有一百多個教授、幾百個非常傑出的學生,這樣的環境就會讓你覺得鼓舞,這非常重要, 「姚班」就有這個好處,30個人都在相互鼓舞。

儲楓:要對國家、社會、人類做更大貢獻

記: 從科研到教育,不管從哪個角度、用哪種標準來看,三位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功。那麼,你們對「成功」又如何定義?

姚: 我覺得,成功就是你自己想想,對自己一生的經過是不是覺得相當滿意?是不是盡了自己最大的力量,能對世界產生一些影響?如果一個人覺得說我盡了最大的力量來做事情,我覺得就是一個成功的人。

劉: 我同意姚教授所講。我是1952年離開澳門的,算起來已經60年了,但我覺得,就跟60年前一樣,我會盡力做到最好,自己在做事、讀書還有做人等方面,一直都盡力做到最好。比如我當年在(澳門)蔡高中學讀書的時候,國內正值動亂時期,進大學是從來沒想過的,那時澳門沒有大學,只有去香港讀大學,但自己做夢也沒想過,我沒錢,什麼都沒有,我當學生的時候,連飯都沒得吃,學費都交不出來,看不見前途。但我還是非常努力讀書。到現在,像我最近七、八年來,每個禮拜都做一個電台節目,那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是就像剛剛姚教授講的,我還是盡力去做好。做人做事,一定要盡你的力才行。

儲: 劉校長從美國回台灣做校長,在台灣清華大學發展了多方面的經驗、智慧和才能,在學術界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我覺得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選擇,而且他也帶了很多學生,這間接也對姚教授、我以及其他教授回到亞洲來,有種帶頭的作用。所以我覺得,所謂成功,就是在你施展所長的方面,選擇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能做更大貢獻的機會和方向,這能令個人事業的成功更有意義。

後記

 

科學創見,起於精思妙想,成於探索實踐,盛於人才培養。不管是姚氏夫婦、還是劉教授,他(她)們熱心教學,以身作則,始終把培養人才、服務社會作為崇高的使命目標,為之傾注精力心血,其成就不但有目共睹,更對澳大日後構建全天候、多方位的教育模式,以及創建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帶來了深刻的啟發。

姚期智教授

知名計算機科學家、澳大榮譽博士,國際計算機理論方面最頂尖的學者之一。2000年,姚教授獲全球首要計算機協會(ACM)授予圖靈獎,成為該獎創立以來首位獲獎的亞裔學者,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獲此殊榮的華裔計算機科學家。姚教授曾於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多所美國知名高等學府任教。2004年出任北京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教授,先後創辦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交叉資訊研究院和量子資訊中心。姚教授亦受聘於香港中文大學為博文講座教授。

劉炯朗教授

國際知名計算機科學家、澳大榮譽博士及台灣清華大學蒙民偉榮譽講座教授。先後於麻省理工學院、伊利諾大學、台灣清華大學等高校任教,曾任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助理副校長及台灣清華大學校長。迄今發表180餘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八部學術專著、七部中文散文集。2005年至今於新竹IC975廣播電台每週主持一期的人文科技節目。

儲楓教授

北京清華大學交叉信息院講席教授。1973年獲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學位,先後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布朗大學及史丹福大學任教。2003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並任系主任。研究跨越理論計算機科學各方向,專長於計算幾何與組合演算法。其論文“Speed-up in Dynamic Programming”和 “A Scheduling Model for Reduced CPU Energy” 被視為演算法研究重要新分支的源頭。


澳門大學今年向阿登•李•貝蒙特教授、星雲大師、蘇樹輝博士及姚期智教授四位傑出人士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們在研究、文化與教育等方面的重大貢獻。頒授典禮於2012年11月16日舉行,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兼澳大校監崔世安博士親臨主持。


知名材料科學家阿登貝蒙特教授

獲頒榮譽理學博士學位的知名材料科學家阿登•李•貝蒙特教授,在業界、學術界及政府機構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並出任許多重要領導職務,曾主管多間國際機構於科技方面的重要事務,現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貝蒙特教授致力於材料研究,尤其是支持先進的工程轉化技術,曾先後擔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材料學教授、美國-蘇聯雙邊磁流體動力學交流計劃成員、麻省理工學院聚變技術研究計劃主管、美國國防部研究與工程副部長、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主任等。此外,在他出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主席期間,領導國家科學基金會在中國北京設立辦事處,促進中美科技合作。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名貫寰宇獲頒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他曾先後創建200餘所道場,樹立佛教制度新風,信眾遍及天下,在全球均具極高知名度與影響力。星雲大師畢生精研宗教哲學,博聞強識,著作等身,學術造詣精深,人文修為甚高,此外,他更熱心公益,致力弘揚教育、文化和慈善事業,利濟眾生,於國內外創辦多所教育機構,包括:九所美術館、26所圖書館及出版社、12所書局、50餘所中華學校、16所佛教學院等。大師一生得獎無數,舉其熒熒大者,如1978年榮膺首獲美國東方大學榮譽博士的比丘,1992年被公推為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永久榮譽會長,1995年榮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贈「佛寶獎」。

著名商界翹楚蘇樹輝博士

獲頒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的著名商界翹楚蘇樹輝博士,為澳門博彩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為全國政協委員、葡萄牙共和國駐香港特別行政區名譽領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發展委員會成員、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諮詢委員會成員,以及澳門陸軍俱樂部理事會主席等,對推動澳門、香港、中國及葡萄牙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合作,特別是促進澳門在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之間的平台作用,貢獻良多。同時,他在服務澳門博彩旅遊業逾35年間,促進了澳門博彩業的專業化、規範化和多元化。蘇博士為書法家,並舉辦多次個人書法作品展。2009年,蘇博士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文化功績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