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2015年聯合國發佈《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立涵蓋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三大範疇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倡導全球邁向更綠色、更平衡的未來。高校作為知識傳授及科研創新的核心陣地,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引擎,澳門大學正以獨特的理念與實踐,為這一目標貢獻力量。
特色佈局與研究方向
在可持續發展之路上,澳大有著清晰規劃與堅實行動。數據顯示,2020至2024年,澳大圍繞「可持續發展」發表學術論文6,030篇,佔全校總發文量三成。其中目標七「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目標四「優質教育」及目標三「良好健康與福祉」發文最多、科研活動尤為活躍。
校長宋永華指出,澳大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路,是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教學與科研中,過程中秉持大學「立足澳門,共建灣區,融入國家,走向世界」的發展定位,以創新技術服務社會所需。
澳大在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佈局涵蓋三大範疇(見圖表),主要研究包括:生態範疇方面,聚焦於碳中和技術、提升廢水處理效能、海洋污染控制與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育等全球熱點議題。社會範疇方面,圍繞新能源電池、中醫藥新藥研發、青少年教育、心理健康等緊貼民生及社會需求的議題。經濟範疇方面,在產業增長理論及世界遺產旅遊、收入分配及國際貿易、移動邊緣計算技術等成果顯著,推動本地經濟多元發展及區域產業升級。
研究的核心優勢
支撐這些佈局的,是澳大在「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核心優勢,宋永華校長將其總結為「制度區位、國際平台、學科交叉、區域對接」的協同發力。
他認為:「一是『一國兩制』下的制度與區位優勢,令澳大具備相容中西制度的研究土壤,連接中國與葡語國家、東盟等地區,服務國家對外科技合作戰略;二是以高度國際化師資與平台,構建國際協同創新網路,提升科研全球影響力;三是多學科交叉,形成面向未來的綜合創新能力;四是緊密對接澳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粵港澳大灣區的需求。」依託這些優勢,澳大在生態、經濟、社會三大範疇的佈局更具針對性與實踐性,讓科研成果快速轉化、服務現實需求。
繪寫可持續發展未來藍圖
展望未來,宋永華校長指出,預計2028年啟用的澳大合作區校區,將設可持續發展辦公室,專職跟進可持續發展計劃及相關指標。「我們將構建『雙校區協同』的科研格局,形成覆蓋『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孵化』的全鏈條體系,強化在醫藥健康、微電子與物聯網、能源碳中和等的研究。重點發展醫學與生命健康、微電子與晶片技術、創意設計與數字文化、綠色金融與金融科技、新工科等戰略性新興學科。」
在國際合作網絡建設上,澳大將繼續積極構建「多元夥伴關係」,進一步拓展與英、葡語系及周邊國家高校的戰略合作,共建研究平台、聯合培養科研人才,拓寬國際科研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宋永華校長透露,2026年澳大將承辦第35屆葡語大學聯會年會,參加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年會等,以學術交流為紐帶,推動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全球智慧共享與技術協同。
未來,澳大將以深合區校區為新起點,進一步發揮「制度區位+國際平台」的雙重優勢,打造國際科研高地,助力國家教育和科技的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澳門方案」。
文:樊越欣
圖:編輯部
來源:《澳大新語》第32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