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制度冰冷強硬的刻板印象,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助理院長、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文博認為,制度能夠啟發人性,是美好生活的基石。作為首獲美國公共行政學會莫舍獎的華人學者,他積極突破學科界限,既結合遺傳學、心理學和公共管理學探索制度核心,又發掘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務的發展空間,冀以多元視角推動制度革新。
從揭示問題到解決問題
「起初,我的心願是成為一名記者。」文博的青春期正逢「9.11事件」,他深受閭丘露薇等一批戰地記者的觸動,嚮往傳媒所秉持的人文關懷。「我活潑、愛發問,父母和老師從不嫌棄我鬧騰,反而認可我的發散思維,鼓勵我往新聞領域發展。」因此,在深圳大學修讀新聞專業期間,文博全情投入、屢獲嘉獎,更以全專業第一的佳績、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的身份畢業。
誠然,在研讀新聞傳播專業的過程中,他深切感受到新聞的力量,然而亦逐漸意識到:新聞雖能揭示問題,但它難以觸及根源。唯有重塑制度,方能真正優化權力運行邏輯,推動社會長遠進步。於是,他毅然轉換軌道,跨域至公共行政管理。他的信念純粹而堅定:「我希望從制度層面推動革新,引導社會成員形成對『自利』的正確認知(self-interest rightly understood),為社會的長遠與可持續發展奠定根基。」
文博其後遠赴美國,先後取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政策碩士學位,以及南加州大學公共政策及管理博士學位。學成歸來後,他於香港城市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在深圳長大,對一河之隔的香港固然熟悉,但他更渴望接觸新環境,藉學術研究挖掘時代價值。2023年9月,他來到澳門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兩大規劃之下,澳門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與文博的學術追求不謀而合:「我很慶幸加盟澳門大學。這裡提供豐富的資源與空間,足以推進具現實意義的學術研究。」
跨學科範式開拓研究思路
2024年3月,年僅34歲的文博教授與另外兩位學者共同斬獲2023年度莫舍獎(William E. Mosher and Frederick C. Mosher Award)。該獎項由美國公共行政學會設立,專門表彰發表於該領域頂尖期刊《公共行政評論》(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的年度最佳學術論文。自2001年設立獎項以來,此次是華人學者乃至亞洲學者首次榮獲此獎。
獲獎論文《推進遺傳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從基因到行政態度、行為和實踐》,是文博與其博士導師、美國南加州大學普萊斯公共政策學院杜根公共行政學講座教授兼公共政策及管理學系主任鄧穗欣(Shui Yan Tang),以及文博指導的博士生、香港教育大學助理教授陶磊合著。《公共行政評論》聯合主編拉策爾德斯(Jos Raadschelders)在賀詞裡提到:該文是公共行政研究中跨學科研究的優秀範例,被行內專家一致推選為年度最佳論文。
跨學科研究一直是文博的努力方向,此文開創性地提出了一個連接遺傳學、心理學和公共管理學的整合性研究框架,引入行為遺傳學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公共管理制度。研究主張,通過發掘個體的基因和性格異同,分析個體對同一套制度規章的態度和行為。公職制度亦應充分考慮公務人員的個人特質,提供組織性機會揚長避短,減少誘發其潛在的基因弱點和性格缺陷,避免工作倦怠;同時助其建立自我認同、散發人性光輝,讓整體公共服務質素得以提升。
談起如何想到結合遺傳學和公共管理學進行研究,文博分享了自己的蛻變故事。「從新聞到公共行政,只是我跨學科學習的第一步,後來又經歷了更多次的『跨越』。」初到南加州大學讀博,課堂學習尚算順利,待真正投身科研時,他卻一度徬徨。偏巧同屆同學因私人原因退學,缺少研究夥伴的陌生校園讓人更覺孤獨。掙扎之際,他想起改革制度的初衷,決心迎難而上,選讀難度更大的商學院核心課程來打開思路。與競爭意識極強的商科博士生共同學習,讓他重燃鬥志,研修之路漸入正軌。跨學科研讀經歷,拓寬了他的研究視野,進一步滋養了他與生俱來的發散思維,也為他在後續研究中融入管理學的知識埋下伏筆。 
走過異國他鄉,文博對個體差異的觀察日益深入。比如:有些人天生冷漠,有些人生來熱情,一起長大的同胞兄弟也會性格迥異。他開始思考:性格是否受遺傳基因影響?性格又如何影響人的擇業偏好,彼此存在相關性嗎?這些疑團,促使他將研究視角投向遺傳學,構思出創新性的研究方向。他帶領團隊翻查資料文獻、訪談專家學者,分析國際基因庫數據。文教授憶述,投稿過程遠非一帆風順。跨學科研究對多領域知識要求極高,評審團隊的組成亦數次變動,除了公共行政學,還涉及生物學、電腦科學等專家學者。經過反覆修改,那篇獲獎論文終於成功面世。 
與時俱進的研究路徑
澳門大學的跨學科研究氛圍濃厚,對文博而言,是啟發新一輪研究的最佳養分。他堅守公共行政的本質,通過積極拓寬跨學科研究的邊界,為宏大的制度改革目標注入前瞻思維和多元視角。
2024年底,文教授的《人工智能和受害者應得性資訊對公民就行政錯誤歸責模式的影響》,發表於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學科的國際知名期刊《公共管理評論》(Public Management Review)上。此文重點探討人工智能對公共服務的影響,為數字治理時代的制度建設添磚加瓦。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他如今進一步以個體行為動機為切入點,將電腦科學延伸至公共政策設計領域上,力求讓公共行政政策設計更貼近現實需求。
這種跨學科的結合,在具體政策研究中體現得尤為清晰。以深合區支持澳門青年創業的政策為例——澳門青年真正需要甚麼?深合區可以在規則允許的範圍內提供甚麼?怎樣的政策才兼具吸引力和落地性?這些是否可以通過大數據語言建模來預測呢?文教授表示,為讓公帑用得其所,政策創新無可避免需考慮成本效益。若能建立可信性高的預測系統,對政策創新、成本控制、效益提升,乃至青年人職涯規劃的完善,均有利處。
堅持長期主義
在學術的探尋之路上,文博逐漸領悟到「長期主義」的價值與深意。他的博士導師鄧穗欣教授,曾是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玲教授(Elinor “Lin” Ostrom)領導的公共資源治理研究團隊成員。文博作為鄧教授的門生,既深感榮幸,也倍感壓力。他曾為追趕進度,嘗試盡快發表大量論文。然而,鄧教授耐心教誨:「時間若要成為你的朋友而非敵人,需堅持長期主義。」走得快不如走得穩;知識儲備不夠,作品品質必定堪憂。文博於是靜下心來,潛心研讀典籍和論文,厚積而薄發,轉向高質量研究。 
鄧教授的言傳身教深深影響了文教授,他現時亦鼓勵學生堅持長期主義,找到適合自己、真心嚮往的研究方向。此外,他更從自身的跨學科經歷獲得啟發,帶領學生參與各地的學術研討會和思辨活動,推動學生豐富視野,從多元體驗中汲取靈感。
結束訪談之際,文教授有感而發,引述魯迅名言:「地上本沒有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他坦言,自己的目標雖然宏大,實踐中難免困難重重,但沿路走來,師長、同仁、學生,甚至素未謀面的編輯評審們的提點與支持,這一切讓他沒有理由停下腳步。「這世間唯有愛與信任不可辜負。」他堅信,前方縱有再多難關,只要全力以赴,便足以問心無愧。那份重塑制度的願景,依然是文博孜孜以求的方向。
文博教授簡介: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助理院長(專業教育及學院拓展)、公共行政博士學位課程主任、政府與行政學系副教授。文博為澳門大學2024-2025學年社會科學學院傑出學者獎得主之一。他近年在《公共行政評論》、《中國季刊》、《當代中國》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獲得多項榮譽及獎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項目資助、美國公共行政學會2023年度莫舍獎、國際知名期刊《公共行政》2022年度傑出審稿人等。
文:關家熹
編:樊越欣
圖:平面設計學生助理陳夢榆,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