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學學院講座教授沈漢明鍾情攝影數十年,如專注研究一樣,他說:「攝影就像存在於我細胞裏的基因,捕捉美麗的畫面並按下快門的那一刻,對我來說是一種美好的享受。」

人生首份薪水用來買相機

沈教授1980年入讀浙江醫科大學(現為浙江大學醫學院),在該校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對科研感興趣的他沒有選擇從醫,留校繼續做研究及任教。

沈教授在浙江農村長大,那時大家都很窮,很少有機會接觸攝影。後來當他研究生畢業出來工作後領到人生第一份薪水,毫不猶豫買了夢寐以求的鳳凰牌相機。「當年沒有人教我任何技巧,就憑著自己對攝影的喜愛不斷探索。」憑著熱誠,他漸漸摸索出自己的攝影技巧。迄今他買過多台不同型號的相機,攝影就這樣成為沈教授不可或缺的愛好。

棄醫從研

上世紀90年代初,沈教授計劃出國攻讀博士學位。隨著中國與新加坡1990年建交,新加坡開始從中國招收研究生,他於是在1992年赴獅城讀博。在今年初加入澳大前,沈教授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生理學系終身教授,專注研究細胞自噬、線粒體自噬和癌細胞生物學。

「細胞自噬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完整保留的一個重要機制,即細胞通過溶酶體來清除細胞內的損害物質從而讓細胞恢復正常的過程。」沈教授說,目前已知細胞自噬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和癌症、神經退行性疾病等許多疾病密切相關。

在細胞自噬研究的早期,人們認為細胞自噬會導致細胞自噬性死亡,而沈教授的早期研究提出相反論點,證明細胞自噬原則上是抵抗飢餓及應急狀態的一個重要的促進細胞生存的機制。該研究是沈教授相當具代表性的發現之一。他至今在《Autophagy》、《Cell Res》、《Cancer Res》、《Nature Protocol》等SCI期刊發表論文200餘篇。

不斷嘗試

因工作關係,沈教授經常到世界各地出席研討會,與其他專家交流。在拍攝研討會團體照或花絮照時,因經常主動提出掌鏡的緣故,被同儕笑稱為團隊裡的「非官方攝影師」。性格隨和的沈教授相信攝影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攝影除了能訓練美感,如何取景、配合光線調整光圈和快門等都是一門學問,他形容攝影和做研究一樣,需要不斷嘗試,從失敗中汲取經驗。

作為科研人員,沈教授整天埋首研究,有時難免遇上瓶頸。趁著假期他會扛着相機穿梭大街小巷,拍下人生百態,攝影可謂他的抒壓良方。最近大半年受疫情影響,沈教授未能回新加坡取回相機和其他攝影器材,卻在澳門喜歡上了用手機拍照。他經常週末與其他教授相約遊覽澳門景點或遠足,事後把圖片放到微信朋友圈分享,他拍攝的一輯澳大雲和黃昏景色獲得不少朋友點讚,一些更被澳大官方微信引用。他說:「我有些外地朋友跟我說,別人看到我的這些照片後,會被澳大吸引,想來學習或工作。」

28的特殊意義

沈教授28歲離開家鄉,在新加坡度過28年後回國,來到澳門工作。他說「28」這個數字對他來說有特殊意義。

「我在新加坡度過了自己人生中最好的28年,現在是時候出一份力貢獻國家,於是我決定來澳大。」沈教授說,加入澳大主要是因為看中了澳大、澳門和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潛力。他期望在澳大推動重大的研究項目及細胞自噬研究,而他的一項重要策略,就是組織大灣區的健康科學領域專家成立自噬研究協作小組,推動這一重要的研究領域在澳大的發展。

來源:《澳大人》第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