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浩瀚的知識海洋裡,大學老師的角色是啟發和引導學生,而學生自身也要有一顆自主學習的心,才能不斷求索精進。在校園裡,有很多積極自主學習的同學,他們的經驗很值得參考。

興趣就是動力

“讀大學與讀中學最大的分別,就是沒有人能逼誰學習。不會再有老師拿著試卷,向家長打小報告,成績只是向自己交代而已。"人文學院一年級學生劉格至說:“在中學,甚麼科都要讀,也許有些不是自己喜歡的,那當然動力就不大;上了大學後,專業是自己選的,科目也是,目標感覺清晰起來。"劉格至對語言學深有興趣,因此課餘時會閱讀很多相關的書籍,有時候遇到不明之處時,還會主動請教同學或教授。在問與答時,會引起更多思考或疑問。“當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那好奇心也會出現,學習動力就會更大。"

觀察是自學妙方

國際關係研究生李佳能,曾在北京中國日報實習,並從中領略到了自學的奧秘。“觀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重要,也要在不同階段裡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李佳能憶述在報社裡擔任編輯的工作,除了文字上的寫作和整理外,還需要學看排版,但當時在這方面的知識是零,於是他按自己意思胡亂修改,結果惹來總編輯的痛罵。“我之後就不動聲色的細心觀察,參考別人的修改模式,去自我學習。這很重要,尤其對研究生來說,從觀察別人做對了甚麼、做錯了甚麼,會少走很多寃路。"

分享所學共勉之

每一門學問,要做到學有所成,是一個相當艱苦且漫長的過程,尤其在現今資訊發達的年代,即使滿師了也不代表可以下山。就讀工商管理學院的高澤寧表示,商科講求是常更新自己對市場上的資訊,要不停更新自己的視野,不能與世界脫軌,只有這樣才可以為未來機會作好準備,因此不可能不堅持自學。

歐洲研究研究生張琳更主張要分享所學,“很多同學只會對自己研究埋頭苦幹,卻忽略了身邊值得關注的議題,與同學交流則可瞭解到更多新穎的角度與想法。"教育學院助理教授王燕也對此深感認同,並憶述她攻讀博士學位時,與同學互勵互勉的情景,“別吝嗇與同學分享,因為你會在過程中獲得更多,更有動力去追問自己不懂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