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明天要交的期末報告,卻無法放下手上的電話。儘管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的道理,但一次又一次地向拖延症屈服。很多人將這個原因簡單地歸咎於“懶”,然而,拖延問題是一個人如何與自己相處的問題。愛拖延的人常常會陷入焦慮之中,所剩的時間越少焦慮感則越強,越難以行動。那麼,拖延症有沒有可能得到改善呢?

拖延症狀

教育學院中文教育一年級學生莫嘉銘表示越忙時,例如報告太多,就越容易出現拖延的情況。“在短時間裡完成的事情自己是不夠滿意的,畢竟成績出來後自己的學習狀況就一目了然。因此,我每次做事前都給自己制定切實可行的小目標。”

另一位教育學院中文教育一年級學生張文懿指以前可能因為學習動機弱,常常不到最後一晚也不“發力”。另外,在生活的小細節上也會受拖延症所困擾,如早上不想起床的習慣。她說:“其實,只要勇敢踏出第一步,就會發現事情沒想像中那麼困難。調整心態後,拖延症狀就逐漸減少了”

認識拖延症

學生事務部心理輔導員李昇恆認為拖延症是生理、心理、環境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表現。他解釋道:“拖延症可劃分為主動拖延及被動拖延,前者喜歡在壓力下工作,希望利用限期來激發自己的最高潛力,且工作效果良好。然而,後者的表現則往往相反,他們會經常無法完成工作,因而造成心情沮喪及自我懷疑。”

李昇恆表示拖延症與大腦能力有著緊密的關係,特別是大腦功能中的執行能力。如果想對症下藥,可從以下行動中改善,一、減低起動的阻力:如起床時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起床這件事上,而是轉移到穿件美麗的衣服或沖一杯香濃咖啡,逐步減少當中的困難。二、瞭解自己可運用的時間:練習評估一天中學習、休息、娛樂或工作的時間,避免訂立過度理想化的計劃,同時把目標分割成可行的小目標。三、調整心態:在執行計劃時,可通過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來調整身心狀態,以免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四、避免分心:在處理事情時,把容易引起分心的電話、漫畫之外物移走。當有分心的念頭出現時,把這個分心的念頭記下來,讓自己先專注目前的事,稍後再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