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很多人認識白先勇是因為他的小說,過去10年,白先勇還是中國崑曲藝術推進者。「我們這樣了不起的藝術,絕對不能讓它衰微下去!」1987年白先勇在上海看了崑曲《長生殿》演出後,此後不能自拔全情投入崑曲的推廣中。由白先勇統領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讓無數大學生重新認識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他心裡最渴望的還是希望能透過有600年歷史的崑曲,帶動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2016年2月24日,白先勇來到澳門大學,接受頒發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場還為澳大學子帶來一場扣人心弦的精彩演講,分享他過去10年的崑曲之旅。白先勇在澳大短短停留數天,行程非常緊湊,所到之處無不被學子重重包圍。但他總是臉帶笑容有問必答,大家無不被白先生優雅的氣度所折服。本刊把握是次機會,與白先勇進行獨家訪問,訪問中,他將與讀者分享其對人文教育、中華文化傳承的獨到見解。

 

白:白先勇 澳:《澳大新語》

澳:人文教育對大學生為何那麼重要?

白:大學的人文教育非常重要,不論甚麼科系,培養大學生完整的人格很要緊,就算是讀科學的學生,也要具備基本人文素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像戲曲、文學、藝術也要有所瞭解和接觸。美國是科技大國,但他們的人文教育卻很深厚,哈佛、耶魯大學的文學、哲學、歷史科目都很強,而且讀這些科系的都是一流的學生。我在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都有開設崑曲課,屬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的一部分。我現在在台灣大學開《紅樓夢》導賞課,這門課在大學是一定要開的,大學生一定要讀這本經典。

 

澳:為何崑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觀?

白:你到北京或是台北的故宮博物院,看到我們的藝術、繪畫、瓷器、青銅器和各種藝術,從中可以瞭解到我們其實有一套非常精緻、完美、成熟的審美觀念。從19、20世紀以來,我們好像對自己的傳統美學失去了信心,我們應該恢復對自己美學的信心,學習分辨美醜和傳統的藝術,而戲曲就能培養審美的觀念。中國在過去一個世紀裡歷經動盪,文化的根有所破壞,中國人的靈魂有一種漂泊不定的感覺。崑曲這種東西,是中國人似曾相識的。它的美感,它的音樂,喚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渴望。崑曲在大學生中反應熱烈,歸根到底是文化問題。我們曾經對自己的美學失去了信心,跟著西方走,如今我們更需要的是領會和發揚自己已有的一套完整的美學文化。

 

澳:保留傳統文化為何那麼重要?

白:我們有需要對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重新評估,現在發掘了那麼多出土文物,我們的文明史應該要重寫。西方文化有其了不起之處,但在學習西方科技的同時,也不能把我們的「本」和「根」丟掉。美國每所大學的學生,不論讀甚麼系,都必須修讀西方文明,所以他們對於自己的文化和文明,能一脈相傳。我們的大學也需要開這種課,讓學生瞭解自己的中華文明。如果我們對自身龐大的文化遺產都不認識,就會產生文化認同的問題。現在出現很多問題都是緣於文化認同,我覺得一切必先從教育入手。我一直有個願望,相信也是很多人的願望──希望我們的文化能有一天有個歐洲式的文藝復興,振興我們自己的文化。這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所以我也一直投入其中做些文化方面的事。

 

澳:傳統和創新之間互相違背嗎?

白:完全不相違背,就好比你聽完崑曲後回家還是能夠用電腦上網一樣。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瞭解,可能會啟發你的創新。舉個例子,我曾到佛羅倫斯的博物館看雕刻,正好當時有個現代設計展覽,他們因為有深厚的傳統根基才有現代的設計發明。我們也有很深厚的傳統根基,例如瓷器、青銅器、雕塑等,如果能從中吸取靈感,就能創作出既是現代又是中國的東西。日本人在保留傳統文化方面做得很好,特別是京都把傳統保留得很好。德國、法國和日本人都沒有毀掉傳統,一樣很創新。五四運動時有理論認為傳統會阻礙進步,我覺得這是錯誤的。我們傳統中有那麼多美的東西,怎麼可以把這麼偉大的傳統丟掉呢?

 

澳:你怎樣看澳門傳統和現代的並存?

白:香港澳門都是很特殊的例子,因為都當過殖民地,剛好也讓西方文化傳入,澳門和歐洲接觸的時間早,具備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優勢,一方面吸取西方的東西,一方面也保存中國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澳門和香港反而保存得好,因為曾被殖民,對於傳統會更加珍惜。


白先勇簡介

白先勇為世界著名文學家、中國崑劇藝術推進者。其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皆膾炙人口。白先勇的作品馳譽中外,影響深遠,很多被改編為戲劇和電影,又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他同時致力傳承及發揚中國文化,製作崑劇經典《牡丹亭》的青春版,在世界各地演出,獲得廣大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