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踏入新的一年,我的案前擺着一部即將問世的新書稿《語壇探新錄》。這是澳門大學鄧景濱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們執筆的一些文章的結集,書名還有一個副標題︰鄧景濱教授筆耕五十秋紀念文集。乍看給我的感受便是一陣陣的驚喜,喜的是在我腦子裡頓時出現兩個想不到︰第一個想不到的是,曾幾何時,澳門語壇就由當初“沒幾條槍”、“難成氣候”的境況發展到如此枝葉茂盛、繁花似錦的地步;另一個想不到的是︰曾幾何時,鄧景濱教授已成為澳門一位筆耕五十載、桃李滿濠江的語壇宿將,而且成為澳門大學被反聘的榮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驚喜之餘,多少難忘的往事湧上心頭,一幕幕澳門語壇發展變化的場景掠過眼前。我這個跟澳門結緣近三十載的語壇老農,寧不喜上眉梢!

    二

    澳門雖是彈丸之地,卻有許多值得挖掘的語言文化資源,單就這個“三文四語”、匯聚中西文化於一爐的語言現象,就夠引人注目了。開發研究澳門的語言資源,揭示澳門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化現象,無疑有不少值得探討的課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着澳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東亞大學(澳門大學前身)的創辦,人文科學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給澳門語言文化的研究帶來了勃勃生機。記得一九八四年暨南大學設立漢語方言研究室,我開始培養首批研究漢語方言的碩士生時,在錄取的四名研究生中,就有一位澳門的中學教師林柏松。他放棄澳門的教位,克服家庭生活上的許多困難,毅然前來暨南大學敲開研究漢語方言的大門。三年學習期間,林柏松深入調查了家鄉中山的方言,又認真探討了有關澳門語言歷史變化的軌跡,在中國語言學界最權威的專業刊物《中國語文》上發表了題為〈近百年來澳門話語音的發展變化〉(一九八八年四期)一文,深受語言學界的矚目,被譽為第一篇論述澳門語言發展變化的論文。東亞大學創辦之初,就設立了中國語言文學課程,從香港聘來了饒宗頤、羅忼烈等國學名家,又來了一位畢業於北京大學漢語專業,師從語言學大師王力教授的程祥徽先生。此後,東亞大學被政府收購,變身為澳門大學,陸續延聘北京大學中文系的葉蜚聲、蔣紹愚、何九盈、宋紹年、李小凡等名師前來客座任教。八十年代的澳門,首先出現一個廣泛聯繫各個層次語文研究和語文教學人士的學術團體——澳門中國語文學會,在理事長胡培周的主持下,積極開展各項學術活動。後來程祥徽又與鄧景濱等人組建起一個專業性較強,由語言學專業人士組成的澳門語言學會,頻頻開展語言學的學術活動,與澳門中國語文學會互聯互補,發揮了積極進取、相得益彰的重要作用。它們多次組織召開廣邀海內外學人參加的國際學術會議,出版反映語言研究成果的著述和刊物。如澳門中國國文學會出版的,由鄧景濱主編的會刊《語叢》和澳門語言學會出版的會刊《澳門語言學刊》,在學術界都有一定的影響。當地第一大報《澳門日報》為配合澳門語文工作的發展,也曾推出定期專刊《語林》,很受歡迎。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澳門學子陳伯煇、鄧景濱等外出攻讀語言學博士歸來,澳門語壇有了土生土長、熟悉本土語言文化的專業人才,這就為澳門培養高層次的語言科學人才創造了條件。出現在這本《語壇探新錄》中的一些新秀,正是鄧景濱教授一九九六年從暨南大學攻讀漢語方言學獲授博士學位回澳後,在澳大陸續培養出來的碩士博士。這批語言學界的生力軍,大大增強了澳門語壇持續發展的後勁,學術成果的日漸增加也有了可靠的保證。值得一提的是︰鄧景濱在一九九六年獲取漢語方言學博士學位以後,就在當年發起組織了粵語研究史上第一個專業學術團體——澳門粵方言學會,翌年(一九九七)又創辦了粵語研究史上第一份專業期刊——《粵語研究》。一個學術團體,一份學術刊物,這兩者是學術發展的得力推手,也是學術發展的重要保證。有着悠久歷史的粵語研究,一向在全國漢語方言研究中處於顯著的地位,粵語學界的朋友,早就渴望能組建一個學會,創辦一份刊物,但醞釀多時,始終未能實現。沒料到在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七年期間,這兩件事竟在小小的澳門一鼓作氣地先後辦成了。這該是多麼值得拍掌稱快的事啊!近一二十年來,在鄧景濱和湯翠蘭兩位“科班出身”方言學博士的帶領下,澳門的粵語研究團隊日漸壯大。他們一方面齊心協力辦好《粵語研究》,另一方面開展各項學術活動,如粵語講座和粵語沙龍等,並承辦多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出版論文集,贏得了與會同仁的普遍讚譽。從二○一三年起,澳門粵方言學會又推出了一個層次較高的新的學術品牌“粵語論壇”,特邀粵港澳台及海外一些研究有素的粵語學人,深入探討粵語研究中的一些專題,作為大型國際粵方言研討會的補充。這對提升粵語研究的學術含量,推展粵語研究向縱深發展均大有禆益。

    與此同時,中國社會語言學學會也落戶澳門,更進一步拓展了澳門語言學術活動的領域,兩岸四地語言學人到澳門來進行學術交往也日漸頻繁。進入新世紀以後,著名語言學家邢福義教授的高足徐傑教授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空降”澳大,出任中文系主任。近幾年陸續引進了侍建國、徐大明等具有“海歸”背景的語言學家,更使澳大的語言學科,一躍而為深受學界矚目的語壇重鎮了。除澳大外,澳門理工學院也十分重視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和澳門的語言文化工作。已故澳門高教輔助辦主任陳伯煇博士早年就在這裡主持下屬一個語言學校的工作,北京語言大學的盛炎、趙永新等教授也曾在這裡工作多年。十多年前原在國家語委工作的謝建猷博士受聘澳門理工。其後南開大學的語言學家周荐教授也應徵南來澳門理工,加上還有本澳出身的年輕粵語學人湯翠蘭博士,在這幾位語言專業人士的努力籌劃和李向玉院長的大力扶持下,近期澳門理工的語言文字工作明顯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勢頭。幾年前澳門理工更聯合北京國家語委相關部門及北京語言大學,在澳門成立了澳門語言文化研究中心,對繁榮澳門的語言文字工作,擴大澳門語文工作的社會影響,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

    在縱覽澳門語壇的方方面面之後,回頭再來看看擺在眼前的這本《語壇探新錄》,我們清楚地看到,今天澳門語壇能出現如此繁花似錦的喜人景象絕非偶然,這是澳門語文學界朋友多年來勤勤懇懇、開拓進取、精心經營的結果;是一曲小城辦大事,人少志氣高的凱歌。《語壇探新錄》所收鄧景濱教授師生的文章,除了抒發師生深濃情誼之外,內容集中反映出兩個“立足”的特點︰一是立足澳門,從各個方面展示澳門語言文化的地域特色;二是立足應用,着力探討語言文字應用中的問題。而立足本地和立足應用這兩個方面又都以“探新”兩字統攝起來。例如文集中有多篇論及應用文的問題,這些文章有的就明顯針對澳門當今應用文寫作的實際來議論。拿〈澳門大學入學試中文卷應用文題芻議〉一文來看,此文透過剖析入學試中的應用文題提出作者對應用文寫作的看法,這裡面自然也就含有“探新”之意。 由鄧教授和門生董月凱聯袂撰寫的三篇關於優化漢字、統一漢字的論文,是對漢字應用這樣一個現實課題的深入探討,而其中重要的部分——對時下粵方言用字的優化則是面對粵港澳等粵方言區語言文字應用中的實際情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發表的見解。它既結合語言應用的實際,又結合地域文化的實際,全文同樣貫穿着“探新”的理念。這本論文集中有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值得好好閱讀。那就是由鄧景濱和陳鐸署名的〈澳門大學中文系語言學碩士論文述評〉,這篇論文分類論述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澳大語言學碩士論文四十三篇,在作者歸納的九類論文中,提到“尤以與澳門相關的研究最具特色”。我完全同意這一見解。在澳門這樣一個語言多元化、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語言研究就應該緊緊抓住這一地緣特點來開發異常豐富的語言資源,揭示多姿多彩的語言特點。多多關注與澳門相關的題材,多多記錄、整理、描寫、比較與澳門相關的語言問題,《語壇探新錄》的作者已經在這些方面邁開了堅實的一步,我們期望他們繼往開來,對準方向,沿着“探新”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在立足澳門特色、立足社會應用中把澳門的語言工作不斷推上新的台階。

文 : 詹伯慧


文章來源:澳門日報

媒體聯繫:

澳門大學傳訊部

李巧雲 電話:(853) 88228004

余偉業 電話:(853) 88224322

電郵:prs.media@um.edu.mo

澳門大學網頁:www.uma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