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嚇販賣人口措施關注委員會委託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研究中心執行的“澳門地區販運人口”問題研究計劃已順利完成,並於今日(10月17日)假澳大舉行新聞發佈會。澳大黃素君教授及施達明博士在會上發佈研究結果。

為梳理澳門在人口販運方面的法律、政策及執行情況的現狀與發展,阻嚇販賣人口措施關注委員會委託澳大進行是次評鑒性研究,以了解澳門社會人士對於人口販運現象的認知、態度及反應等,從而進一步制訂相關政策。此外,計劃還研究鄰近地區的阻嚇販賣人口政策、措施及宣傳教育,爲澳門有關方面提供參考。  

研究採取了文本分析、電話調查、訪談和個案研究四類方法,透過資料及數據分析提供有針對性的改善方案。是次面談了十一個行政部門、七個本地民間機構、五個香港組織、十位本地老師及十八位本地大學生,並以電話訪問了一千○三位年滿十二歲或以上的澳門居民。結果顯示,澳門政府在打擊人口販運的問題上一直採取積極的態度,特別是立法體系,秉承著聯合國國際法律檔的精神,積極維護人權及受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和尊嚴,婦女和兒童更是備受關注。  

受訪部門對於打擊人口販運的法律條文有很充分的了解及掌握,且認爲二○○八年公佈的現行《打擊販賣人口犯罪》法例明確了執法的範圍,比之前的法律更清晰,而對人口販運的概念引用國際定義及加重刑期,均對阻嚇和打擊工作起了實際作用。另外,通過二○○七年成立的阻嚇販賣人口措施關注委員會的協調,使打擊人口販運犯罪的活動既有針對性,又具靈活彈性。  

受訪的民間組織或團體對「人口販運」的認知度很高,而且對相關的法律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同時認為要對與販賣人口有密切關係的行業的僱主及員工進行講解及培訓。

受訪教師多數是從親友口中得來的道路風聞,較少從新聞報導、法律檔認識實際情況,故對人口販賣的定義、形式等印象較模糊。

在受害人性別方面,近年澳門發生的個案中,以女性被販運入澳的受害者居多,且多來自經濟落後的地區。

大部分受訪大學生都有「人口販賣」方面的基礎認知,概念卻較爲模糊,對人口販賣的類型也多屬片面理解,但表示願意參與學習有關知識的活動。

研究發現,小學或以下教育程度的一組,無論在態度和認知層面上,都與其他教育程度的受訪者有著頗不一樣的反應,他們當中較多認爲人口販賣不是嚴重罪行,並認爲政府無需加大力度阻嚇人口販賣活動。

研究建議當局採取適當措施,從堵截源頭、識別受害人、執法、檢控、宣傳和教育等方面入手加強預防與打撃成效,例如在服務行業的負責人中推廣有關打擊人口販運的訊息,並且呼籲僱主履行企業責任;製作宣傳短片在夜場播放,或在夜埸張貼海報,為受害人提供舉報的資訊;加大力度支援現在的民間機構,並鼓勵更多的民間團體參與打擊工作;開發教材,作爲對教師和學生的支援;與心理學和社會學領域的學術機構合作,探討科學的宣傳方式,提升宣傳效益等。另外,由於人口販賣問題意味對人權的打擊,研究亦建議爲教師提供系統的人權教育培訓,設立人權教育資訊中心,擴寬市民大眾主動接觸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