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labs_resized.jpg
 

2010年12月,澳門大學(澳大)迎來了科研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時刻。

在澳門特區政府及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支持下,在經歷了漫長的申請及評審過程後,澳大終於成功通過國家科技部的審查,批准建立兩個國家重點驗室,分別是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nalog and Mixed-Signal VLSI, 下稱 AMS-VLSI SK Lab)及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Quality Research of Chinese Medicine,下稱QRCM SK Lab)。前者是澳門唯一的微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後者則是首個中醫藥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由澳大與澳門科技大學聯合建設。能夠獲得國家的重視和支持,是澳大致力科研創新的戰略舉措,以及一班優秀的師資團隊長期努力鑽研,掘潛創新的成果見證。

科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自1984年起步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囊括眾多學科,因此門檻頗高。截至2007年底,全國僅有25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時至今日,全國與微電子研究有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只有上海復旦大學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而全國與藥物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只有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少數幾所。除個別部省共建的實驗室外,由國家科技部直接批准的以中醫藥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尚沒有先例。廣東地區也是首次獲批准建微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

微電子研究處領先水平

10多年前,澳門微電子的研究為零,經過艱苦的創始階段,澳大微電子研究逐漸收獲成果。而1995年的澳大芯片(UMChip)可說是澳大微電子研究的起點,當年作為第一個在國際研討會上公佈的微電子領域的成果,大獲好評。當時澳大芯片所採用的技術叫CMOS,最小面積為1.2 微米,經過多年發展,現在由澳大的微電子研究團隊設計的芯片已縮小至65奈米(1微米等於1000奈米)。2001年澳大參與創辦了在澳唯一的集成電路設計研發公司——Chipidea微電子(澳門),令澳大更鼓舞和振奮的是──微電子研究的成功,直接促成了該公司在去年受到全球第一大電子設計自動化公司Synopsys青睞併購,成為全球第一模擬與連接性知識產權供應商。至今,澳大在集成電路研究方面已數度刷新微電子奧林匹克(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的新世界紀錄,並且提出了最先進的無線及數據轉換解決方法。與當前世界微電子發展水平比較,特別是在中國,澳大可以說是處於領先學術和業界的高水平。

目標成為硅芯片研究中心

AMS-VLSI SK Lab是與上海復旦大學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在互為補強的前提下,澳大目標是使其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硅芯片研究中心,並且在運用先進的納米芯片技術基礎下進行模擬及混合信號集成電路的研究,同時通過培訓碩、博士研究生以及博士後研究人員,在澳門建立一個高質量的芯片技術及人力資源平台,包括軟件設計和測試設備的硬體平臺,為澳門在最先進的科技領域大幅提升研發能力作出貢獻。

當AMS-VLSI SK Lab研究團隊第一時間得知申報成功這一好消息後,無比振奮。「澳大僅僅花了十五年時間,便將微電子從名不經傳發展至今天站在國際最前沿,證明只要團隊成員一起努力,目標明確,成功是有可能的!」來自葡萄牙,帶領澳大微電子研究發展實現多項突破的專家、澳大副校長馬許願教授在分享這歷史性一天的喜悅時,難掩興奮。此刻,他與其他成員的想法一樣,未來是一個新的挑戰,但也充滿無限探索的可能。

開展電子系統的尖端研究項目

要實現目標,就要不斷嘗試,攀登高峰。AMS-VLSI SK Lab研究團隊現正有序地重點開展各種電子系統的尖端研究項目,包括數據轉換和信號處理、無線通訊、計算物理集成系統、生物醫學工程、電力電子控制器等各種集成電路。對於AMS-VLSI SK Lab一班習慣了日以繼夜埋頭苦幹鑽研學問的研究團隊來說,成功通過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審查,肩上背負的責任更為重大,他們希望最終可將技術成果和專利轉移到產業,為業界帶來實實在在的影響,促進中國在芯片設計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

中醫藥研究融匯中西科技

同樣地,當澳大中華醫藥研究院(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下稱ICMS)接獲國家重點實驗室申請獲批准的消息後,全院上下興高采烈。

院長王一濤教授這天相當忙碌,他不時接到來自各地大學研究夥伴的電話和電郵的祝賀。他興奮地透露,QRCM SK Lab將以中藥品質的評價為研究方向,以中醫藥創新和國際發展為研究目標,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扶正固本等類型的中藥方劑為研究物件,以老年相關及衰退性疾病為研究重點,涵蓋化學、分析、藥劑、藥理、藥代、安全性、臨床及資訊等諸多領域。「我們將充分發揮澳門融匯中西文化和科技的特殊優勢,將中藥學與現代前沿科技有機結合,針對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過程中面臨的關鍵問題,實現突破性進展。」王一濤教授對中醫藥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

推動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

ICMS的師生,亦將齊心協力,將實驗室逐步建設成具國際一流水準的粵港澳合作平台和中藥國際科技合作平台,以期服務澳門多元經濟發展,促進澳門醫藥教育和科技文化進步,進而帶動珠三角地區的醫藥創新研發與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架設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傳統醫藥科技合作橋樑,推動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

當然,QRCM SK Lab並不是孤軍奮戰。根據國家政策,它將與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開展中藥聯合創新研究。事實上,澳大與北京大學在中醫藥領域的合作,從2002年ICMS創立之初,兩校就簽署在醫藥領域合作協議,開始了教育和科技領域的全面合作,同時北京大學每年都會推薦選送四至八名優秀學生來ICMS攻讀博士和碩士學位,王一濤教授還兼任了兩校共同發起建立的北京大學醫藥管理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爭取成為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

王一濤院長自九年前開始領導ICMS之日起,便預見未來將會是一連串艱難的挑戰,但他們卻樂於接受挑戰,而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決心,更是他們不斷戰勝挑戰的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並非ICMS的止步之處,而是我們展開漫長征途的其中一個起點!」這位儒雅、和藹的中醫研究專家是一位指揮若定的領軍人物,他心裡明白ICMS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長年的積累。在國家的支持下,他們有信心可以為中華醫藥作出更大的貢獻。

下一步,也是ICMS邁向國際平台的關鍵一步,他們將繼續爭取建設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傳統醫學合作中心,進一步完善和強化自身在國際傳統醫藥科技合作平台的角色。屆時,ICMS的發展,將迎來更燦爛的明天。

新校區帶來機遇和突破

還有不到三年的時間,澳大新校區就會在橫琴半島巍峨聳立,那時候,宏偉的校區內將會建有三個開放式研究基地:資訊與電子科研基地(包括微電子實驗室)、醫學醫藥科研基地、能源及環境科研基地。隨著硬體設施的擴展,將能為澳大科研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也為澳門及澳大帶來更多的機遇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