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應用於雷達及衛星通訊系統的400兆赫茲超高速模數轉換器(ADC)芯片
2.JPG
 用於全波流動電視的接收器前端電路


在過去三個世紀,人類的發展分別建基於三次工業革命,而每次工業革命均有一個核心推動力:第一次工業革命起始於蒸汽機(James Watt-1763)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發電機(Michael Faraday-1831) 和内燃機(Siegfried Marcus-1864) 的發明,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則由晶體管(John Bardeen, Walter Brattain 及 William Shockley-1947)的發明拉開序幕。晶體管的發明也標誌著信息技術革命的開端,領導的是不斷推陳出新之電子、電腦及無綫通訊技術。目前最先進和爲人熟悉的信息技術平臺和設備──互聯網、手機、個人電腦、遊戲機、媒體播放器、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均以電子微芯片作為核心。

每年二月在美國三藩市舉行的“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是全世界展示電子微芯片最新成果的平臺。參加會議的不僅有最頂尖的業内企業(包括Intel、 Sun Microsystems、 Analog Devices、NEC、 IBM、 Texas Instruments、 Samsung Electronics、 Qualcomm、 ST-Ericsson、 Toshiba、 Broadcom、 Nokia、 TSMC等),還有世界知名大學(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 東京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等)。ISSCC會議是由電機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及其下屬的固態電路協會(SSCS)共同舉辦。要在該會議發表論文,須經過嚴格的甄選並提供研究成果的芯片樣品。會議的論文接納率僅為30%,當中一半來自業界,一半來自大專院校,而在所有提交的論文中,會議僅選取代表CMOS納米技術最先進的芯片設計。

最近獲悉,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實驗室”的兩項尖端芯片設計,已獲得ISSCC會議接納,而有關論文將於二○一一年二月三藩市舉行的會議上報告。該兩篇論文分別關於“流動電視接收器前端電路”及“應用於雷達及衛星通訊系統的400兆赫茲超高速模數轉換器(ADC)芯片”。兩項設計均建基於65納米 CMOS的技術,其中第二篇論文更榮獲大會頒發“絲綢之路獎” ,這一獎項專門為一名來自亞洲、澳洲及大洋洲新興國家的博士生而設。

澳門大學取得的成果可媲美國際頂尖大學、名列世界排名前十五位。這十五所大學包括國立臺灣大學、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 、東京大學、卡内基梅隆大學(CMU)、麻省理工學院、荷蘭特文特(Twente)大學等。同時澳大也成為曾在ISSCC會議上報告芯片研究成果的五所中國大學之一,其他四所大學為香港科技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

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實驗室”獲得如此重要的成就,恰逢其申請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關鍵時刻。此申請已由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提交中國科技部,目前正在審批。十月二十五日,科技部副部長曹建林到訪澳門大學參觀該集成電路實驗室,實地目睹了上述澳大的研究成果,並視察了在測試環境中的芯片。

曹建林副部長還聽取了澳門大學校長趙偉教授介紹大學的發展近況。在介紹橫琴新校園項目的同時,校長還特別提到科研發展迅速的澳大,在頂尖的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的數量不斷增加,而且據著名的科學引文索引 ——Web of Science顯示,澳大學者的出版物被引用數量也在增加。此外,副部長還參觀了澳大的中華醫藥研究院,該院的實驗室聯合澳門科技大學,提交了中醫藥領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申請,該申請也正在審批過程中。最後,曹建林副部長表示對此次訪問十分滿意,對兩個實驗室的發展水平更加瞭解。這使科技部對澳大兩個重點實驗室之申請,在短期內作的最後決定有具體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