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浪潮席捲而至,迅速融入全球社會的服務與產品之中。關於AI對社會與人類的影響,各界始終爭論不休,即使是專家觀點也存在明顯分歧:諾貝爾獎得主傑佛瑞.辛頓(Geoffrey Hinton)曾警告AI的潛在威脅,而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則對大型語言模型的能力持相對輕鬆樂觀的態度。在此背景下,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公眾對AI的認知和態度將有可能影響AI的發展方向及其在社會中的應用。

AI正在改變社會

儘管未能準確預測AI的發展軌跡,但其對社會產生之變革早已毋庸置疑。無論是社交媒體推薦算法、智能手機的語音助手,還是自動駕駛技術的重大突破,AI都是當中的關鍵所在。因此,各國政府亟需評估民眾是否已準備好迎接即將到來的AI時代,並具備運用AI提升競爭力的技能。正如俗話所說:「取代你的不是AI,而是那些善用AI的人」。

評估對AI的態度

為了深入探究公眾對AI的認知和態度,學術界已發表多種心理測量工具。本研究團隊刊登於《心理學與人工智能期刊》(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AI)的《以中國為例,揭示對人工智能的不同態度與對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和文心一言的信任之間的關係》(Shedding light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attitudes towards AI measures and trust in generative AIs ChatGPT/Ernie Bot in a Chinese sample)一文,採用學術界提出的部分方法,測量全球對AI的態度,了解人們對此傾向正面或負面。可能有人會質疑其有效性,因為AI的概念尚未明朗:人們會把AI聯想為荷里活電影《未來戰士》中的科幻情節,或者是語音助手等常見的實際應用工具。這樣的話,全球AI態度測量可以用在我們生活的特定領域嗎?有趣的是,當我們使用有關研究工具測量人們對ChatGPT和文心一言等AI產品的態度,結果顯示全球公眾對於特定大型語言模型的態度正逐步轉化,無論是信任度抑或使用量都有所上升。由此可見,測量全球公眾對於AI的態度能預測人們在生活各個方面使用AI的情況,因此,全球AI態度測量確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該研究亦指出區分正面和負面的AI態度是有意義的。具體來說,對AI態度越正面的人,負面態度不一定較少。事實上,我們發現部分研究對象對AI帶來的新機會同時感到興奮和一定程度的焦慮。鑒於人們不確定AI還會引起甚麼變革,這種認知上的不協調是可以理解的。

對政府而言,了解公眾對於AI的態度與客觀知識至關重要。這有助於政府制定完善的教育課程與相關法規,使人民能夠充分準備,迎接AI時代的來臨,進而促進AI幸福感。

甚麼是AI幸福感?

「AI幸福感(AI wellbeing)」一詞有多種解讀。廣義而言,其目的就是利用AI賦能各類物品,從家用電器到交通工具,全方位為人類社會創造幸福感。為此,工程師和政策制定者需要深入思考如何以人道和道德的方式開發AI系統。我們在《論馬斯洛需求理論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相關性》(On the relevance of Maslow’s need theory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文提出,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或稱「需求金字塔」)或能作為參考藍本。若以馬斯洛的理論為導向,AI系統的設計應著重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甚至透過人類與AI的互動,幫助人們充分發揮潛能,實現馬斯洛所提及的「自我實現」。進一步而言,促進AI幸福感,也意味著促進人們在使用AI系統和產品時感受到的正面情緒。為了測量AI幸福感,我們提出了一個名為「人工智能互動積極性量表」(AI-interaction positivity scale)的評估工具。該量表用於衡量人類與AI系統或產品互動時所產生的快樂、興奮、喜悅和滿足程度。這個量表最近也在發表於《計算機與人類行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上的論文《介紹人工智能互動積極性量表及其與生活滿意度和對ChatGPT信任度的關係》(Introduction of the AI-Interaction Positivity Scale and its relations to satisfaction with life and trust in ChatGPT)有所提及。

我們的研究顯示,AI幸福感分數與對ChatGPT(一個擁有超過十億使用者的知名大型語言模型)的信任度呈正相關。我們的靜態數據反映,AI幸福感越高,對AI產品的信任度有機會越高。當AI系統是無害的,這自然是好事。然而,與AI互動時產生幸福感卻有潛在風險:過度依賴AI系統可能會讓我們將自身的認知思考「外判」給AI。我們的研究團隊在《正向的人工智能態度的陰暗面:與(問題性)社交媒體使用的關聯》(The darker side of positive AI attitudes: Investigating associations with (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一文描述其代價,由於社交媒體高度依賴AI技術,對AI持正面態度更容易導致對社交媒體成癮,男性族群尤甚。由此,過度依賴AI可能會導致成癮行為。儘管目前我不提倡使用「成癮」一詞,因為不希望將日常行為過度病理化,且「社交媒體成癮」這一術語亦未獲得官方認可。但我們須警惕這種潛在風險,並在享受AI帶來的便利之餘,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AI幸福感與AI態度有何關聯

讀者可能會好奇,AI幸福感與AI態度之間有何關聯?事實上,兩者的構成是相互映射的。對AI持正面態度可促進其AI幸福感,其促進程度為中等至偏高。這個結果亦符合預期,因為AI態度主要通過認知層面來了解人們對AI的反應,而「人工智能互動積極性量表」則更側重於情感層面。然則,了解人們對AI的態度,對於開發有效促進AI幸福感的系統和產品仍然具一定的參考價值。

AI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AI將為我們帶來許多機會,但公民和政府都需要明智地運用各種形式的AI。要了解公眾對AI的看法,以及AI是否能真正促進幸福感,必須綜合考量多重因素。正如我們在刊登於《遠程信息處理與信息學》(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Reports)的《以IMPACT框架從跨學科的角度來理解AI幸福感的複雜性》(Considering the IMPACT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the AI-well-being complex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一文新提出的理論框架IMPACT所主張:要成功引導AI革命,必須考慮AI系統的互動模式(Interplay of Modaity)、人因工程(Person-variable)、AI應用的領域(Area)、文化與法規(Country/Culture),以及AI系統的透明程度(Transparency)。我相信,澳門大學協同創新研究院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將有助於另闢蹊徑,應對AI浪潮所帶來的複雜挑戰。

作者簡介

Christian Montag 是澳門大學協同創新研究院認知與腦科學特聘教授、協同創新研究院副院長。他的研究領域包括心理學、神經科學和電腦科學。

文: Christian Montag

圖: Christian Montag、編輯部

中文翻譯: 郭麗雅

來源:《澳大新語》第32期

「學術研究」為投稿欄目,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