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良火教授,乃國際首位將「教師教學知識」與「教材研究」升華為嚴謹學術概念的學者,其研究成果深刻影響全球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如今,擔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的他,續將「強化師資素養,厚植育人根基」的不變初心,融入當下的教育實踐中,推動教育研究與師資培育的創新突破。

以強化教師素養為核心的學術堅守

「教師素養是教育質量的基石,影響學生成長乃至社會未來。」這一信念貫穿了范良火教授近40載的學術生涯。從芝加哥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到南安普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他在多所知名高校的教學與研究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命題:如何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憑藉孜孜不倦的探索與貢獻,他在教育學領域屢開先河,成為全球學界公認最具影響力的華人數學教育學家之一。

對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堅定追求,不僅奠定了他學術研究的底色,也是范教授2024年出任澳大教育學院院長以來的實踐綱領。在他看來,無論是傳統課程改革,還是因應時代變遷開展AI教育等新興領域研究,最終都要回歸到同一核心:讓未來的教師更懂教育、更會育人。

確立「教師教學知識」的研究範式

「教師如何豐富和發展教學知識」這一根本命題,正是范良火教授研究之路的關鍵起點。1993年,他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時發現,當時美國教育界雖普遍認同「教師教學知識對教學成效至關重要」,但針對「教師教學知識從何而來」——即教師在職業生涯中如何持續獲取、發展與積累專業知識——仍缺乏系統性的實證研究。這一發現遂成為他博士研究的題目。

教師教學知識,即教師為進行有效教學所必備的理解、技能與策略的總和。范教授認為,教學知識的習得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於是他為該領域建立了首套嚴謹的分析框架,將原本模糊的經驗總結,提升為可進行實證檢驗的學術概念。他以芝加哥大都會區高中數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探究其教學知識的建構過程;其後於南洋理工大學任教期間,更將研究拓展至新加坡的中學教師。透過系統性的追蹤與比較,他得出關鍵結論:在教師發展教學知識的眾多來源中,「自身教學經驗與反思」位居首位,其重要性遠超「職前培訓」或「閱讀專業期刊」。

這一發現,改變了過去對教師專業發展來源的固有認知。范教授進一步解釋,相對於單純依賴教材或標準化培訓,教學反思能夠促使教師發展出更貼近情境的教學策略,「例如,當學生出現理解困難時,若僅套用既定方法,往往無法根除問題;但若能透過系統反思教學設計與學生反應之間的關聯,教師便可能生成新的教學知識。」這種透過「反思實踐」所產生的知識,正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核心機制。

此研究成果先見載於國際期刊,後以中英文專著發表,在全球學術界與教育界引發廣泛迴響:中文版《教師教學知識發展研究》自2003年出版迄今,在中國內地被引用逾1,800次,成為經典學術文獻;英文版Investigating the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How Do Teachers Develop Their Knowledge?(《數學教學法探究:教師如何發展其知識?》)更成為全球教師專業發展的經典指南,為教育工作者、師資培訓者、學校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層面的深刻啟示。

為「教材研究」提出學術定義

除了教師教學知識,范良火教授另一標誌性貢獻,是為「教材研究」賦予清晰的學術定義,並重塑其研究框架。回溯至上世紀90年代,他觀察到國際學界對教材的研究仍處於初步階段:大多停留在「教材分析」層面,亦即側重解析知識結構的編排方式,視野相對局限。范教授因而著手重新界定「教材研究」的內涵與範圍,強調其應包括教材本身的形成與演變、宏觀社會文化與政經因素對教育內容的影響,以及教材如何作為教學媒介,直接作用於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成效,甚至潛移默化地形塑下一代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念。他憶述說:「此定義一提出,整個領域的研究思路變得豁然開朗。」

為實踐這一理論框架,范教授選擇以數學教材作為切入點,尤其聚焦於引起國際廣泛關注的「華人數學教育卓越現象」。2004年,他主編出版專著《華人如何學數學:局內人之視角》(How Chinese Learn Mathematics: Perspectives from Insiders) ,並其後推出姊妹篇《華人如何教數學:局內人之視角》(How Chinese Teach Mathematics: Perspectives from Insiders)。這些著作系統探討了華人地區數學教學與學習的成功因素,其中教材的角色與設計理念成為關鍵解釋之一。該系列不僅被國際數學教育界譽為重大里程碑,也清晰展示教材研究理論應用於具體學科與文化情境中的學術價值。

後來,范教授創辦首屆「國際數學教材研究與發展會議」,為該領域建立定期交流的國際平台。會議現已成為數學教材研究的權威品牌,而范教授也被公認為國際數學教科書研究社群的重要奠基者。如今,范良火教授將這場國際對話延伸到澳門——2027年,第六屆國際數學教材研究和發展會議將於澳大舉行。他期望藉此進一步促進數學教材的前沿研究,並將國際經驗轉化為本土動能,助力澳門教材優化與教育質量提升。

列AI素養為學院規劃之重

上任一年多來,范良火教授已為澳大教育學院勾勒出五年發展規劃,推動學院在教育創新與教師教育領域穩步突破。談及現況,范院長語氣篤定:「學院發展勢頭良好。」不僅師資實力雄厚,更憑藉高質量的師範課程及多個教育研究中心的協同效應,在2025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教育學科排名中位列126-150名;在2025/2026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全球最佳大學(教育及教育研究學科)排名中躍升至第15位。

立足此穩健基礎,范教授將目光投向更遠大的未來,矢志將學院打造成世界頂尖的師資培育基地。因應全球高等教育與科技加速融合的趨勢,他將AI視為推動教育變革的關鍵變量,把強化師資AI素養納入五年發展規劃重點,並著手籌建「科技與人工智能教育中心」。范教授表示,該中心將深入研究AI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模式與最佳實踐,「支持教育工作者能與時俱進,精熟掌握新興科技,讓AI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

陶冶孕育優質師資搖籃

「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再美好的教育願景也難以實現。」范良火教授強調,師範生培育任重道遠,皆因教師的人格魅力、價值判斷乃至日常言行,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作為院長,正在於引領澳大教育學院成為孕育優質教師的搖籃——透過嚴謹的學術訓練、深厚的師德薰陶與紮實的實踐淬鍊,持續厚植師範生素養基石,確保未來教師不僅具備專業能力,更擁有引領學生成長的品格與情懷。這是學院的核心使命,亦為范教授對教育事業的最深刻承諾。

范良火教授簡介

范良火教授現任澳門大學教育學院講座教授、院長及科技與人工智能教育中心主任,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榮譽教授。研究領域涵蓋數學課程與教材、教師專業發展、數學教學成效評估、國際與比較教育、人工智慧與數學教育及純數學上的多項式除法算法等。其專著《教師教學知識發展研究》被視為當代教育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術著作之一;在基礎數學上,范教授工作顛覆了傳統大中學數學教科書關於綜合除法不能推廣的錯誤,並由此創立了一個全新具基礎性的多項式除法定理,產生了廣泛影響;他在南安普大學電子出版庫的數學論文,已被下載17,154次,被譽為下載量最高的純數學論文之一。在教材編纂方面,曾擔任新加坡、英國及中國數學教材主編,並推動中英合作編寫英國版《一課一練》,對中國數學教育國際化貢獻斐然。

文:余偉業

圖:何杰平,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新語》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