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過,企業是如何在經歷大規模中斷(如自然災害)後迅速恢復?在這個不可預測的時代,洪水、地震、疫情隨時可能爆發,企業快速恢復營運的能力——我們稱之為「企業韌性」,變得前所未有地關鍵。通常我們聽到的是人工智能(AI)作為提升日常營運效率的角色日益重要,但鮮少人探討它在危機時刻所發揮的力量。我們最近的研究正聚焦於這一點,揭示了AI如何成為企業面對突發事件時不可或缺的利器。

危機中的隱形力量

多年來,AI逐步改變各行各業,影響著企業運營的方方面面——從優化供應鏈到提升客戶服務體驗,無一商業環節不受影響。例如通用汽車利用AI預測設備故障,達能集團則運用機器學習改善營運協調,大幅減少損失。這些案例凸顯了AI在穩定環境下的效能。然而,當環境不再穩定時又會如何呢?一旦遇上自然災害,生產作業中斷、供應鏈崩潰、市場波動加劇,企業要如何挺過風暴並迅速復原?答案或許就在於AI所提供的靈活性與洞察力。

我們近日發表於《資訊系統研究》(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的論文,深入探討AI在協助製造業企業對抗自然災害衝擊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將企業韌性定義為企業成功應對突發挑戰,並在合理時間內恢復正常運作的能力。隨著AI演算法日益精進,企業正從中獲得前所未有的適應力與解難能力。試想,一家藥廠透過AI預測颶風導致原料供應延遲,零售商根據實時天氣資訊調整貨運路線以避免供應中斷。這些都不是空想,而是早已實現——以百健(Biogen)公司為例,該公司在瑪莉亞颶風重創波多黎各工廠後,正是靠預測演算法迅速恢復生產。

量度AI影響力:深度剖析

為了解AI的具體貢獻,需要一套可靠的方式來衡量自然災害的影響,以及企業在AI方面的資源投入程度。不同於以往僅關注企業總部的研究,我們細緻分析縣級營運據點,精確估算災難衝擊的程度和強度。至於衡量AI投資部分,則通過龐大的線上招聘信息數據庫,篩選出需具備AI相關技能的工作職缺,以此量化企業在AI人才上的投入。

研究的核心目標是驗證AI是否確實提升了企業的韌性。為此,我們採用整合事件研究法(pooled event study),比較在自然災害發生期間及之後,對AI投資程度不同企業的表現差異。結果顯示,AI投資程度較高的企業在災害期間遭受的損失更輕微,回報也相對更正面。具體而言,一家企業僅需讓總在職人員的2.4%掌握AI技能,便能在遭遇嚴重打擊後短時間內恢復其企業估值。

AI如何施展魔法:產能函數的轉變

除了觀察韌性表現,我們更進一步探究AI的運作機制。透過調整後的產能函數模型,檢視企業如何在不確定環境下,將勞動力與資本等投入轉化為產出的效率。結果發現,在面臨風險時,AI投資比例較高的企業,其每單位勞動力或資本投入可帶來更高的產出,顯示AI增強了企業對突發事件的彈性與適應力。即使考慮各種干擾因素與可能偏差,這一效應依然穩健存在。

為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我們解決了一個潛在疑慮,即投資AI的企業可能本就具有較高的韌性。我們採用工具變量法,將企業初始的任務結構與其同業中AI相關任務的增長情況相結合。同時,我們也控制了其他類型的資訊科技投資因素,例如資料分析、雲端運算和機器人技術,以分離出AI的獨特影響。研究結果一致地指向相同的結論:AI在增強企業韌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AI應用的一個微妙現實:落後企業的潛力與限制

不過,我們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經營狀況欠佳的企業,雖然理論上可以透過AI大幅改善其生產力,但實際成效卻往往不如表現較好的同行。這一差距主要源於缺乏互補性投資,例如未同步調整組織架構、培訓員工或升級基礎設施。這提醒我們,投資AI技術不是「一鍵式解決方案」。要讓它真正發揮價值,除了技術本身,企業還必須調整整體戰略,特別是對那些正處於困境的企業而言,光靠購買軟件或聘請幾名工程師是不足以應對的。

超越商品生產:AI韌性展現之處與局限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意義重大的研究並非適用於所有情境。它主要聚焦於將AI作為輔助技術應用於生產製造業的企業,而在服務業,或是以研發AI為核心業務的企業中,我們並未觀察到類似的韌性提升效果。

此外,雖然AI在應對自然災害衝擊時表現出持續的韌性,但對於因網絡安全攻擊或工業意外等技術性災難所引發的不確定性,卻未見同樣的緩衝作用。這表明,AI增強韌性的機制,可能取決於干擾類型與產業環境的特定條件。未來仍需進一步探討其中的細微差異。

企業該如何行動?給管理者與政策制定者的啟示

我們的研究不僅印證了AI的技術價值,更為企業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現實參考。首先,該研究凸顯了AI在不確定環境中的價值,特別是在自然災害情境下的應用潛力。其次,我們結合金融市場數據與基於會計指標的企業績效衡量,為AI賦能企業韌性提供了有力實證證據。這些研究發現全面勾勒了當AI作用於危機發生時,市場的反應以及企業的表現。研究發現則呼應了過往文獻中一些初步的結論,同時為企業估值與管理實務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這個氣候多變、挑戰頻發的時代,理解科技如何協助企業應對不確定性至關重要。我們的研究強調,AI不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一項強化韌性的關鍵動能。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策略性的人工智能投資,搭配周全的組織設計,能夠成為抵禦不可預見衝擊的重要保障。對政策制定者與社會大眾而言,這凸顯了營造有利環境的重要性,讓企業得以善用先進技術,共同建構更具韌性的未來。隨著AI持續演進,其助力於企業應對逆境、實現發展的重要性將與日俱進。

作者簡介

沈鴻川是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與資訊管理系助理教授。他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重點是資訊系統經濟學,包括網絡平台的資訊設計、線上廣告、雙邊市場以及人工智能的社會影響。他的研究成果發表於《資訊系統研究》(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頂尖學術期刊。

文、圖:沈鴻川

來源:《澳大新語》第32期

「學術研究」為投稿欄目,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