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科幻創作氛圍濃厚的家庭,讓他自幼沉浸在探索未知的思維中;早年接受專業的醫學訓練,則培養了他對「人」的深度關注。他是遲迅,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及設計系教授、正奮力於創作一套科學的全新視覺語言的先行者。兩段看似不相及的人生經歷,卻共同為他深厚的藝術探索埋下了多元的種子,讓他的藝術之路蘊含科學、哲學的共同思考,創作出屢獲殊榮、別具深度的佳作。
哲思為基,光影為舟
遲迅教授,稱得上是一位將深邃的哲思注入創作的視覺藝術家,總在鏡頭與筆墨間探尋生命的本質。
專訪伊始,他瞥見校園記者手中的Leica相機,目光倏然一亮,隨即如逢知音般,分享一段關於該品牌和為其愛兒取名的故事:他被納粹時期Leica第二代傳人恩斯特・萊茨二世以企業為方舟,暗渡陳倉,將猶太員工輾轉營救至海外的故事所深深感動,「這份超越商業利益的擔當,令相機不再是冰冷的光學儀器,而成為傳遞人道精神的載體。」他特意為孩子取名「LeiKa」,希望將那份於危難中綻放的光輝與勇氣,照亮孩子的成長之路。
遲教授博覽群書,家中汗牛充棟,上至經史子集,下至西方哲思,無不涵泳其中;這滿室書香,亦沉澱為他的創作底蘊。近日於澳大藝術博物館呈獻的「知識樹:基於偉大的創造——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藝術與設計系教師作品展」中,他的光影作品,便源於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思考——「光」並非永遠直線前行,在巨大引力場中,其路徑會發生扭曲的現象。這一科學現象,驅使他嘗試將無形理論化為可見的視覺之作。
遲教授於2025年正式加入澳大,此前他於美國加州拉古納藝術與設計學院與普渡大學執教20餘載,主講平面設計、攝影及三維動畫等專業課程,培養了眾多藝術領域的學生。將哲思內化為創作靈魂的創作理念,令其作品特質鮮明,在國際舞台上屢獲殊榮,包括兩度摘下美國IDEAS藝術節最佳2D設計大獎桂冠,攝影作品更登上《Juxtapoz》《Vogue》《Elle》等國際媒體。他始終堅信:「欲成偉大創作,必先有偉大哲思為其奠基。」
從科幻世家到藝術杏壇
說來巧妙,遲迅教授的藝術成長之路,要從他來自的「科幻世家」說起。「我爺爺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寫科幻小說,後來我爸爸也寫。中學時我亦曾獲得若干科幻大獎,其中一個在人民大會堂由科學家錢三強頒發。」他回憶道。當眾人以為他要延續科幻創作道路時,他卻做了一個出人意表的決定——攻讀醫學。
「當時我父親認為,讀理科可能更適合現實需求的方向。」加上遲迅認為:「無論學甚麼,最終都要回歸到『研究人本身』。」於是,習醫成為他思考生命、理解人性的第一門功課,而這份對「人」的探問,也為他未來的藝術創作埋下了伏筆。
醫科畢業後,遲迅卻悵然發現,行醫並非其心靈的真正歸宿。迷惘之際,意大利鋼琴大師Michelangeli的經歷給了他啟發——這位大師同樣受過醫學訓練,卻在藝術領域大放異彩。他豁然開朗:原來醫學的理性與藝術的感性,並非涇渭分明,反而能相互補充。
2001年,遲迅遠赴美國普渡大學攻讀視覺傳達碩士,正式開啟藝術生涯。回首來路,他坦言:「學醫並不浪費,那段歲月給予我豐厚的生命滋養。」面對全新的藝術領域,儘管是零基礎起步,他卻憑藉著醫學訓練鑄造的堅毅品格,重現焚膏繼晷的苦讀精神,在短時間內,將如電話黃頁般厚重的設計專著一一讀遍。
獨特的藝術思維
這般砥礪,加之自幼厚植的哲思底蘊與博覽群書的積累,使他培養出獨特的「問題解決」之道——當同儕在抽象藝術概念中徘徊困頓時,他總能如診療複雜病例般沉著為靈感把脈,抽絲剝繭,直指核心。這套融貫醫學思維與人文素養的邏輯體系,不僅深植其創作與教學底蘊,更使他在藝術之路上始終別具慧眼。
研讀碩士時,學校招助教,遲迅的作品集僅有12件,低於要求的15件門檻,卻仍意外獲得面試機會。在試教環節中,評審要求他即席點評學生作品,他靈光一閃,妙用《道德經》中的哲思評論設計,儘管當時英語尚不流利,但這種融合東方智慧的視角,讓在場教授眼前一亮。「設計教學看重的不是作品的完成度,而是創作者能否展現獨特的潛力,提出新的思路。」正是這份與眾不同的思辨能力,讓他得以破格獲聘,從此開啟了教學之路。
以醫學之眼,窺見宇宙詩篇
教學之餘,遲迅教授始終未曾放下創作。他的作品於美國多次獲獎,攝影更見於中、美、德、英、澳大利亞等多國的雜誌、書籍與畫廊。當中《神經元與宇宙》系列創作,堪稱他融貫科學與藝術的代表作。靈感源於醫學訓練賦予的「微觀之眼」,也來自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宏大意境:人腦中上千億神經元的結構,竟與宇宙星系的網絡存在驚人的對應。
2020年疫情籠罩全球,生活節奏被迫放緩,遲迅教授有了更多時間於書海漫遊,當讀到愛因斯坦「光線會在引力場中彎曲」的理論,及在其在1919年日全食觀測中證實該理論時,他深受觸動,決定用攝影來呈現這宏大的連結。他從NASA的探索影像中尋找意象,未經任何數位後製,純然運用光繪與投影映射技術直接拍攝,最終完成了他的《神經元與宇宙》系列創作,實踐了他「將光彎曲之感拍出來」的藝術追求。如今,這組作品正於澳大藝術博物館展出。
全新起點:重構色彩語言
遲迅教授在中國與美國各生活二十餘載,人生軌跡橫跨太平洋兩岸。儘管他在美國南加州拉古納藝術與設計學院已擔任教授兼系副主任,職業發展穩定,但仍未框住他對人生下一章的想像。2025年,他舉家遷徙,於澳門大學開啟全新的學術篇章。
對他而言,這是一場醞釀已久的學術回歸與文化尋根。「我的藝術教育在美國完成,有幸獲得全額獎學金,畢業後也在美執教20多年,算是將所學回饋給那片土地上的年輕藝術家。現在,是時候回來了,將積累的經驗分享給在澳門、在中國的下一代。」
與此同時,澳大作為一所綜合研究型大學的定位,與他的學術理想不謀而合。「我的母校也是研究型大學,內心一直很懷念那種開放的學術氛圍。」他微笑道。澳大所提供的跨學科平台,正是他實現更深層次藝術探索的理想沃土。在此,他正全力推動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計劃——重構色彩語言。
「色盤從牛頓開始就是一個輪子,但我們要做的,是重新發明這個輪子。」遲迅如此形容他的核心計劃。他解釋道,從牛頓300多年前發明的色輪到當代的RGB與CMYK體系,這些為機器與油墨而生的模型,已沿用了多年,卻遠未解決藝術家在真實世界中面臨的色彩困境。
因此,自2017年以來,遲迅教授與團隊潛心鑽研,開創出數百種別具匠心的「概念模型」。從為紋身藝術家量身定制、能巧妙適配不同膚色的專屬系統,到為色盲學生另闢蹊徑、開發出以嗅覺辨識色彩的創新方案,無不展現其探索色彩本質的創新求變。
這門學問博大精深,須從實證中領悟真諦。遲教授以生動的實驗闡釋其深意:團隊從天然食材中萃取色素調製雞尾酒,實則在探索色彩與物質本源的和諧共生;而對彩繪玻璃透光特性的鑽研,則揭示了光線穿越材質時,透明度如何賦予色彩以靈魂。這些實踐遠超越藝術創作,實已昇華為一門融合物理、化學與美學的材料科學。
「現代色彩體系需至少三個維度,方能精確定義一色。」為此,遲教授計劃在澳大延伸其研究藍圖,致力開發一套突破性的立體色盤。此舉旨在顛覆沿用數百年的二維色環框架,將材質、紋理、光照等現實變量悉數納入,從而為藝術與設計領域,提供一種能夠應對真實世界複雜性的精準色彩語言。
「魚」游古今,樂在其中
遲迅教授常思莊子之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在他眼中,魚游於水,面對的是三維而近乎失重的世界,若能暫化為魚,以魚眼觀世,或可親嘗那份純然的「魚之樂」。這種化身體驗,不止於共情,更是設身處地,乃至與物象合一。作為藝術與設計的實踐者,他總在陌生課題前,藉想像、研究與AI之力,嘗試「成為它」,以其視角審視世界,不斷拓展感知邊界。
這種「化身」思維,更啟發了他對藝術教育的深層思考。遲教授認為,藝術教育不應止於「授人以漁」,更應與學生共同創造新的「漁」法:既要勇於打破舊網,自創漁具,更要潛入從未觸及的水底,重新定義何謂「漁」。他引用愛因斯坦名言「Creativity is intelligence having fun」,指「漁之樂」正是這種智慧的嬉戲——在未知水域中摸索,在靈動嬉遊間捕捉靈感,這才是創造的樂趣。
談及澳大藝術及設計系的未來,遲教授以詩意描繪:這裡坐落十字門水道,東西交匯,潮脈相通。他說:「若將學系比作一尾游魚,其使命便是在古今潛流中探尋,於中西波濤間悠游;方向不必固著,唯始終仰望天空,以『基於偉大的創造』為不變初心。」在他眼中,這個年輕的學系既有跨文化的優勢,也有探索創新的潛力,未來必將在藝術與設計領域走出獨特的發展道路。
遲迅教授簡介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及設計系教授、視覺藝術家、國際策展人、美國大學中國藝術家學會輪值主席。先後取得天津醫科大學醫學學士學位及美國普渡大學視覺傳達碩士學位,並美國高校擁有超過20年的教學經驗。曾兩度榮膺美國IDEAS藝術節最佳2D設計大獎,並獲平遙國際攝影節頒發「優秀策展人獎」。他在跨文化藝術交流領域貢獻卓越,多次獲得美國市長表彰,亦被《華人》雜誌評選為「北美十大傑出青年華人」。此外,他還主編學術專著《融合與進化:中美設計教育的教與學》,其研究領域涵蓋多感官視覺敘事、創新色彩系統與跨文化視覺修辭等方向。
文:余偉業,實習校園記者田敏妤、莫萌希
編:樊越欣
圖:校園記者楊銳琪、實習校園記者劉正涵以及受訪者
來源:《澳大人》第1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