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大學認知與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健康科學學院教授袁振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了額顳葉癡呆不同亞型在腦功能網絡組織上的顯著差異,並首次提出基於腦連接組的影像學標誌可用於區分及預測額顳葉癡呆的不同類型,為癡呆性疾病的精準診斷提供了新的神經影像學證據。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
額顳葉癡呆是最常見的早發性癡呆之一,主要包括三種臨床亞型:行為變異型、語義變異型及進行性非流利性失語型。不同亞型在行為、語言及認知表現上各具特徵,而其背後的腦網絡異常機制仍未被充分揭示。研究團隊利用超過190名受試者的靜息態功能磁共振影像數據,構建高解析度體素級腦連接組,並分析腦模組化組織在不同亞型中的變化特徵,其後進一步結合機器學習模型,實現對各亞型的自動分類與預測。
研究結果顯示,行為變異型與語義變異型患者均表現出皮下結構、默認模式網絡及腹側注意網絡的分離度下降,而行為變異型患者更出現額頂控制網絡的特異性損傷,該網絡與行為控制及執行功能密切相關。相比之下,進行性非流利性失語型患者的網絡分離性較為完整,與其局部語言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島葉與眶額皮層的連接改變與患者的情緒及社交行為異常密切相關。
該研究表明,基於腦網絡的神經影像學標誌可為額顳葉癡呆的早期診斷與亞型判別提供重要依據,對推動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精準醫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成果同時揭示了額顳葉癡呆各亞型之間的共性與特異性神經機制,為未來的干預與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
該研究通訊作者為袁振,第一作者為澳大認知與腦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畢業生、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曾星霖。該研究獲澳門大學(檔案編號:MYRG2022-00054-FHS及MYRG-GRG2023-00038-FHS-UMDF)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檔案編號:0015/2023/ITP1、0048/2021/AGJ及0020/2019/AMJ)資助。全文可瀏覽: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5-03290-9。
| 新聞來源:協同創新研究院 | |
| 媒體聯繫: | |
| 澳門大學傳訊部 | |
| 李巧雲 | 電話:(853) 88228004 |
| 梁曉珊 | 電話:(853) 88228009 |
| 電郵: | prs.media@um.edu.m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