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澳大學生連續於多個全球性大賽上捧獎而回。當學生站上頒獎台的一刻,光芒背後潛藏的不僅是學生的智慧與努力的結晶,更是老師無數個日夜的指引與托舉的心血。澳大的老師善於將知識從課堂延伸至學術競技場,陪伴學生走過從理論到實踐、從學習到創新的旅程,鼓勵學生在實戰中拓寬科研視野,磨礪出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
三年磨一劍
在智能科技領域,若僅從書本汲取理論,而缺少動手實作,容易流於紙上談兵——這是許多科技學院學生的共同心聲,而電機及電腦工程系大三學生李浩博更是深有體會。滿懷天馬行空創意的他,自大一起便在萬峰教授等師長的鼓勵與實驗室平台支持下,踏上學術競技的國際舞台——連續三年參與「世界機器人大賽」,孜孜不倦地驗證自己的智能科技創意構想。今年,包括他在內的30多名本、碩、博不同學系的澳大學生,組成多支跨學科團隊共同挑戰這場頂尖賽事。李浩博的團隊不負眾望,於「BCI腦控機器人」賽道一舉奪得特等獎。 
獲獎的背後,少不了李浩博團隊數年的努力鑽研,更離不開「幕後軍師」萬峰教授的默默付出。身為電機及電腦工程系與認知與腦科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萬教授專注於非入侵式腦機接口的跨學科研究,擁有豐富的行業實踐經驗,帶領學生連年參賽屢獲佳績。在其引領與把關下,李浩博團隊將自身的創意付諸實踐,研發出一套能透過人機互動更準確解讀人類情感的智能監測系統。
「每周例會,萬老師都會幫我們梳理關鍵問題、釐清技術路線,」李浩博分享道,「他始終強調紮實的學術根基,要求我們『多讀文獻、踏實積累,再談創新』。」在萬峰教授的鼓勵下,自言「看文章不多」的李浩博也參與審稿工作,批判性思維得到提升。此外,萬教授也注重團隊協作與跨背景交流,鼓勵不同專業與年級的同學互相啟發。
對李浩博而言,比起獲獎,參賽的最大收穫是將創意落地,並形成系統化的工程思維——即跳出對單一技術的鑽研,轉而全盤考量系統的可靠性、即時性與用戶體驗。因此,比賽結束後,他與團隊持續深化研究,目標是將系統應用於智能家居、健康管理、工業及駕駛安全等現實領域,實現依據使用者情緒調節環境、預警疲勞分心等功能。
27人團隊的基因工程方案
科學以服務於人類福祉為最終目的,這也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級「合成生物學」競賽——國際基因工程機器競賽(iGEM)的真諦。賽事要求參賽者結合生物科學和其他領域的知識、工具等,為人類解決社會問題,研發符合市場需求及兼顧環境的產品。在健康科學學院教授指導下,澳大參賽學生得到將理論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利刃。去年,在巴黎舉行的iGEM賽事中,澳大代表隊憑藉一項針對癌細胞的創新外泌體療法,從全球400多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奪得銀獎,這也是澳大連續第六年在此國際頂尖賽事中獲獎。
這項榮譽,源自團隊不輟的堅持。現就讀健康科學學院、擔任隊長的魏寧,從大一便接觸iGEM項目,與團隊並肩前行直至大三課題成熟。在學院多位教授的全程指導下,這支由27名跨專業背景本科生組成的團隊,分為生物實驗組、工程實驗組及人文實踐組,開發出名為「CarvengerX」的新型腫瘤治療方案,並分別負責物理模型搭建、項目宣傳和募資方案制定等工作。
魏寧強調,項目的每一步突破,皆離不開教授們在學術與精神上的雙重支持。項目核心技術是透過基因工程技術改造外泌體,使其能向癌細胞遞送特定信號分子,從而誘導細胞死亡。其中的外泌體檢測超聲波刺激實驗,正是在趙琦教授實驗室的全力支援下才得以完成。
她還特別憶起張宣軍教授的暖心之舉:「大一時,我一度因負責整個項目的管理而感到壓力,張教授察覺我的狀態後,主動分享他大學時也曾偏科的經歷,告訴我人非生而全能,唯有在歷練中成長。」她笑說:「後來有次開會,他還為我們帶來冰淇淋,為我們放鬆繃緊的神經。這些點滴都成了團隊珍貴的回憶。」團隊及後還得到多位教授的支持——在項目取得初步成果後,主動訪談近十位教授廣泛聽取意見。他們的諄諄善誘,進一步拓寬團隊的研究視野。
對魏寧而言,iGEM的意義遠超越一面獎牌,「比賽雖已落幕,卻為我們打開了更長遠的大門。」在學院和教授的支持下,團隊已著手在澳大成立合成生物學社團,並推動建立iGEM粵港澳大灣區聯盟(iGBA),「我們願為健康科學的發展,貢獻一份來自澳門、來自灣區的力量。」
構建「舌戰群儒」的思維框架
學術競賽的價值,不僅體現於實驗科學,也見諸辯論這類「思維競技場」——它要求選手在短時間內消化經濟、政治、倫理等多元議題,鍛煉人文社科領域的批判與表達能力。修讀數據科學專業的工商管理學院碩士大三學生朱帥榕從本科起多次代表澳大英語辯論隊出賽,不僅勇奪全國大學生英語辯論大賽冠軍,更曾於粵港澳大灣區聯賽中獲評為「全場最佳辯手」。從新手到頂尖辯手的蛻變路上,他認為最大挑戰在於「快速思考」:面對陌生辯題,必須迅速拆解複雜問題、重組為有力論述。而在這段成長旅程中,除了學長與教練的支持,他感恩於課堂上深受啟發——工商管理學院唐恆教授,為他建立起一套受用終身的思維框架。
朱帥榕指出,唐恆教授在《商業智能與數據分析》課堂上的沉浸式教學,徹底翻轉了他對表達的認知。「過去我認為傳遞理念應追求『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但唐教授讓我發現,精心設計的創意演繹更能引發深度興趣。」舉一反三,他把這個閃光點帶到辯論場上——他開始在演講中融入生動的故事化表達,使論點更具吸引力與感染力。他深刻領悟到,無論課堂或辯論,表達的關鍵不在於「把話說好」,而在於「讓人願意傾聽」。
此外,唐教授所傳授的數據分析核心思維,成為朱帥榕在辯論中的關鍵分析工具。當對手引用統計數據佐證觀點時,他能迅速運用課堂所學的「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原則,進行有效反駁。「辯論中常需面對各方不斷升級、甚至誇大的論點,」他解釋,「數據分析的學習,訓練我以多元角度審視問題,這種批判性思維讓我能冷靜解構對方的邏輯,直指論證缺陷。」
朱帥榕總結,這種融合故事化表達與理性分析的能力,不僅使他在賽場中游刃有餘,更對日後發展產生影響:「掌握說服力與深度分析能力,無疑在未來的商業世界中佔得先機。」
課程築基與導師引路
學術競賽作為課堂的延伸,是激發與檢驗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一環。在享負盛譽的華為ICT大賽中,澳大學子屢創佳績,展現出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方案的卓越能力。在今年的比賽中,科技學院電腦及資訊科學系的譚宏業與隊友李偉雄、何家明,從全球逾21萬名大學大學生中脫穎而出,榮獲計算賽道一等獎,寫下澳大在此項賽事的最佳紀錄。
這項佳績的背後,是大學課程為團隊成員構建的紮實知識體系。團隊獲獎項目緊扣ICT操作系統、數據庫等核心領域,這些內容,正是將課堂所學應用於實際問題的體現。隊長譚宏業認為,難將「對其影響最深」的功勞歸於某一位老師:「從計算機網絡到軟件工程,每一門專業課程的訓練都不可或缺。是所有授課教授共同建構的知識體系,為我們奠定了自主探索、攻克難題的基礎。」
無獨有偶,2024年,同屬科技學院的黃育強才與團隊,在該賽事的雲賽道中斬獲二等獎,其經歷更映照出師生互動的另一種樣貌。黃育強才特別強調指導教師的關鍵作用——他與隊友在備賽過程中,獲協同創新研究院數據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電腦及資訊科學系副教授余亮豪全程指導。
「余教授不僅提供關鍵技術指引與豐富運算資源,更在團隊合作上給予寶貴建議,確保我們高效達標。」黃育強才分享道。在余教授亦師亦友的引領下,團隊不僅順利完成比賽,更將雲計算與人工智能知識深化為可應用的系統級工程思維。無論是依託課程積累實現突破,還是在教授指引下精進能力,澳大學子在高水平競技場上的表現,共同印證了創新能力背後的系統性支持。
超越獎項的收穫
從課堂到賽場,從澳門到世界,澳大的師生故事仍在續寫。這裡沒有孤軍奮戰的英雄,只有攜手同行的夥伴,還有用知識與溫暖陪伴同行的老師。那些在國際賽場收穫榮譽的學子,也正以自己的方式傳遞這份力量——期待他們將賽果轉化為實踐應用,將知識凝練出創新方案,以科學服務人類福祉。
文:余偉業
編:樊越欣
圖: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