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Giorgio Sinedino以流利普通話分享他最欣賞的《論語》中描述孔子弟子顏回安貧樂道的擇句,眼神中流露出他紮根中國20年的義無反顧。在中國,他的名字叫沈友友,是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葡文系助理教授,是第18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的得主,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充滿好奇心的巴西漢學家。
深入骨子裡的中華思想
20年前,時為外交官的沈友友從巴西初抵中國,本為修讀兩周短期課程,結果卻再也沒有離開這片黃土。他堅信:「唯有在中國生活,才有機會精通中文,讀懂文字背後的文化內涵。」這份對中華文化的好奇心,讓他在短期課程結束後選擇留華工作,更一路深造,先後取得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沈友友自小具備極佳語言天賦。學中文前,他已能使用14種語言,包括精通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但他只有「沈友友」一個外文名字。這個名字由恩師胡旭東教授所取,「友友」二字既是Giorgio的葡語音譯,又予人友善之感,讓他在中國廣交好友。他認為:「在中國,擁有一個中文名,有利於讓人真正融入其文化當中。」因為對中文感興趣,他博覽群書,發現了中華文化在巴西傳播的缺口。為讓葡語讀者了解漢學的思想價值,沈友友毅然投身中葡翻譯事業。
本年6月,他憑藉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領域的卓越貢獻,榮獲中國出版界面向海外的最高獎項——「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並作為得獎者代表在頒獎禮上發言。「獲獎出乎我意料之外」,他說,也正好藉頒獎禮機會向支持他的人致謝。而在他心目中,另一項成績同樣別具意義——2023年,他的《南華真經(莊子)內篇.葡語解析》入圍巴西最重要的文學獎項雅布提獎(Prêmio Jabuti)。「《莊子》在巴西鮮為人知。作為蘊含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著作,這本書能夠與其他世界知名的文學作品一同入圍葡語國家如此重要的翻譯文學獎,對我個人意義很大,也激勵我繼續努力。」
對於推廣中華思想,沈友友竭力在學術研究的嚴謹和大眾普及的易懂之間尋找平衡點。他將大學的工作環境和原來在政府工作的環境比較:「做學術工作的時間多一些。加入澳門大學將近兩年,我發表的內容已趕上過去近十年的總量。我希望澳門大學能夠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和自由度,讓我開展有深度的研究,又能以大眾接受的方式普及,在學術文章和翻譯著作上都有新進展。」
不只是文本翻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除了道家思想,沈友友亦深鑽儒家學說,其筆下的《論語.葡語解義》於2018年獲得澳門大學和澳門基金會聯合舉辦的首屆「中葡文學翻譯獎」。《論語》原文約12,000字,他的葡語譯本卻擴展至640頁,除了將古漢語文本翻譯成葡語,還有大量闡釋和注解。他說:「葡萄牙語圈未形式堅實的漢學傳統,加上巴西讀者對中華文化了解不多,所以我希望通過大量闡釋,展現哲學著作的思想底蘊,更全面、更細緻地向葡語國家引介中華文化。」
這些闡釋,包括原著蘊含的文化背景、歷史脈絡,作者生平及學派情況。「我結合經典詮釋學,探究文本在漢語語境中的意涵,希望譯作具有自我闡釋功能。」沈友友如是說。他的翻譯方法具有深厚的學術積澱,既能與原著展開深度對話,也能讓讀者與原著產生連結。
得益於多語言背景,沈友友得以從世界名家名著中精煉出多元化的翻譯方法和文學精粹,讓其作品集百家之長。從西方古典傳統、法國文學家蒙田的作品、伊比利亞黃金世紀的文學傳統,乃至現代小說創作的筆法,均成為他的參考來源。「例如翻譯《莊子》時,我便參考了古羅馬文學《金驢記》的寫作風格,凸顯原著的文學意趣。」沈友友的翻譯突破了中葡雙語界限,實現國際化的文明互鑒。
中葡文化交流的推手
沈友友有感,出版翻譯刊物固然重要,惟中華文化的推廣需要更多元的形式,因此寄望澳大恰好能夠為他提供了這樣的平台。至今,澳大投放大量資源培育中葡雙語人才、舉辦豐富的文化交流活動,沈友友亦希望有機會成為其中一名重要推手。
近年,澳大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CRIpor)聯合製作的葡萄牙語電台節目《中國思想萃談》,正是由他主講。該節目以對比視角系統地介紹中國傳統思想智慧,前四季的內容包括孔子與《論語》、老子與《道德經》、孟子與《孟子書》、莊子與《莊子書》,合共60集,而圍繞孫子與《孫子兵法》的第五季內容亦已推出。該檔節目向全球葡語國家落地廣播,成為當地聽眾打開中國經典思想文化之門的一把鑰匙。
與此同時,沈友友亦協助組織了一批葡語專家,包括多位在內地高校任教的澳大博士畢業生,聯手翻譯中國作家協會著名文學期刊《人民文學》,以此推廣中國當代文學。他更參與多個聯合項目,深化和聖保羅州立大學、坎皮納斯州立大學、聖保羅大學等巴西著名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冀以展覽、講座、研討會、出版專刊等豐富形式,讓中國典籍在葡語的文化土壤中紮根生長。
以「仁」為本的教學理念
這些文化推廣的實踐,也潛移默化影響了他的教學——在澳大的課堂上,沈友友始終帶著對「人」的關注,將孔子的「仁」融入教學。
「仁」是孔子思想的要義,也是澳大校訓「仁、義、禮、知、信」之一。「『仁』在葡語普遍被譯為『humanidade』,即『仁愛』之意。在我看來,『仁』的精髓在於『推己及人』。」他以自己為例,從本科的法律和國際關係轉戰漢學,不比數十年來深耕鑽研同一領域的學究專注。然而,他既以此為心之所向,也就只需堅定走腳下路。「同理,我們也應尊重學生的選擇。」即使渴望學生熱愛翻譯、熱愛文學,成為自己的同行者,但沈友友仍然以學生的志趣為先,鼓勵他們追求內心所愛。
熱愛是學習最大的驅動力,目的則是學習方向的指南針。除了向學生傳授技術知識外,沈友友更努力讓其看到加強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的必要性。他表示,《論語》開篇即談學習,彼時,學是一種生活方式。隨著世代更迭,學習的目的和形式有所不同。當代的教育環境趨向體制化、技術化,無法再單純以追求學問作為學習目的,所以他致力讓學生明白其學習內容的重要性。唯有認清學習的目的,方能讓熱愛有所憑依,讓自己在當今社會安身立命。
這或許是冥冥中的緣分。沈友友受儒學的啟發走上鑽研中華文化之路,實現文化推廣的事業。在這個過程中,他一步一步來到澳大。現在的他,每一天都準時回到校園,醉心翻譯和文化工作。推己及人,他希望幫助學生們在澳大奠定志向,實現心中熱愛。
儒學對科技時代的意義
在沈友友眼中,儒學是獨特的。每次翻開四書五經,都是一次自我詰問,想通其中的所以然,便是一場蛻變。他認為,即使在人工智能盛行的當下,儒學還是值得推廣,甚至更必要。「譬如《詩經》,它的詩句或許與時代審美有別,但它盛載了永恆的、樸實的真相。其背後尊重傳統、珍視文明傳承的態度尤為可貴,正是它與現代文明的基調對比鮮明,我更希望大眾去了解、去學習。」
科技進步對人類極為重要,然則在豐富的物質和便捷的生活之下,人們如何重新定義自身?「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們能夠在網絡上快速獲得書本內容概覽,或是列點式簡介、一分鐘速讀短片。然而,閱讀是不能被簡化的。」沈友友堅持,如同其他傳統思想,儒學可以滋養心靈、開拓思想:「我們需要花時間在閱讀中沉澱、思考,吸收古人智慧,完成自我蛻變。」
他提到了顏回的故事:「《論語》裡有個典故,體現了儒家的治學精神: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物質主義當道的社會,難以達至這種境界,但至少我們可以學習摒棄他人批判的目光,為自己的存在賦予意義。」沈友友所感興趣的中華文化,同時亦成為他的動力,他相信:「縱然前路艱辛,但其蘊含的自我精進精神,當能激勵更多人思考儒家智慧,發掘國學經典的價值。」
沈友友教授簡介:
沈友友是澳大人文學院葡文系助理教授,並擔任國際儒聯執行委員會委員、世界漢學家理事會理事。他於2005年來華,2013年移居澳門,2023年加入澳門大學。他在中國、巴西和葡萄牙出版了《論語.葡語解義》、《老子道德經河上公注.葡語通釋》、《南華真經(莊子)內篇.葡語解析》及《〈吶喊〉演繹——沈氏戲劇化翻譯和文學評析》等葡語闡釋譯著,並正籌劃出版《讀懂孫子:孫武〈兵法〉通解》,積極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為文明交流互鑒作出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