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球疫情,改寫了澳大緬甸女生Ei Thazin Tun的人生軌跡,從職業生涯受挫的國際學校語言教師,到創辦屬於自己的教育事業,後再踏上前往澳大的碩士求學路,成功獲取事業升級的「密碼」。如今,學成歸國的Thazin正將澳大所積累的學術能力與國際視野,化作其創辦之教育中心成長的動力。
疫情停擺期的創業啟程
Thazin與澳大結緣的故事,要從五年前那場全球疫情說起。2020年,疫情讓緬甸按下暫停鍵——全國停課的影響下,在國際學校任教的Thazin與雙胞胎妹妹Cherry無法走進課堂。雪上加霜的是,經商的父母也因疫情失去收入,全家頓時陷入陰霾。
面對逆境,這對姐妹展現了驚人的韌性。她們沒有被動等待,而是主動出擊,開創線上英語教學的新模式。然而初期在Facebook建立課程專頁招生的模式反應冷淡,報名學生僅寥寥35人,姐妹倆於是調整策略,逐一聯繫認識的家長,更推出半價試堂優惠,用誠意打動他們。
在姊妹倆的努力下,她們的教學口碑得以建立,學生人數亦穩步增長至百人。疫情趨緩後,她們順勢將線上經驗延伸至實體課堂,「Thazin和Cherry英語培訓中心」於2022年正式成立,其後短短一年間,學生規模迅速增至500餘人。
事業雖漸上軌道,但Thazin意識到,教育機構要走得更遠,必須要有更好的教學質量和更科學的管理方式。一番思量後,她和妹妹達成共識:由妹妹留守緬甸,負責日常運營,Thazin則出國深造,為教育中心尋找「升級方案」。
創業者的升學抉擇 
對Thazin而言,這趟求學之旅並非隨性之舉。肩負使命的她,在選擇學府時經過縝密考量——她渴求培養獨立開展研究的能力,未來能針對培訓中心的實際需求,自主進行提升教學質量的專題研究。這樣的目標,令她最終瞄準澳大英語教育碩士課程:其研究與實踐並重的定位,精準契合Thazin「從問題出發」的研究取向。「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她回憶道,「當時澳大已躋身全球二百強,全英文授課環境讓國際學生無縫融入,加上國際化的師資團隊,這些優勢深具吸引力。」
細緻搜尋後,她在教育學院網站上發現心儀的導師——來自美國的Barry Lee Reynolds教授,這位在英語教育領域造詣深厚、擁有國際教育資源的學者,正是她渴望追隨的學術導師——對於希望引入國際標準的「Thazin和Cherry英語培訓中心」而言,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經過多方比較,澳大成為了我的不二之選。」2023年秋季,Thazin以獲全額獎學金之優秀成績入讀澳大,如願成為教育學院Barry Lee Reynolds教授的膝下弟子。
為師資培訓找「理論框架」
在澳大求學期間,Thazin始終保留著雙重身份:課堂上是認真的學生,課後她是教育中心的「遠程顧問」,始終思考著如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於是,在碩士一年級的第二學期,她在Reynolds 教授指導下確認了論文題目,研究方向與緬甸英語教師專業成長相關。她解釋道:「這不只是學術課題,更是我們教育中心最急需的研究。」
Reynolds教授的指導方式,成為Thazin學術成長的催化劑。在收集研究數據之前,教授觀察到Thazin並不十分願意剖白自身教學實踐中的困境,於是他首先鼓勵其直面內心,向Thazin分享自己研究歷程中的挫折與重新出發的經驗。「他讓我領悟到,真正的教學職涯精進始於勇於正視自身不足,進而理解理解各方關係人,並掌握區域及全球的教育體系與背景。」Thazin說。
基於這種反思視角,Thazin在論文的文獻探討中特別關注Fred Korthagen的「洋蔥模型」,從環境、行為、能力、信念、身份認同、使命的六層反思框架,解構教師發展的複雜性。「我們不僅要關注教師在行為層『如何做』、能力層『表現如何』,更要探討使命層『為何做』,還有,從信念層而言,教育是融合理性能力與感性價值觀的『以人為本』的工作。」
為驗證理論的跨文化適用性,Thazin採用雙民族誌敘事方法,系統比較緬甸與美國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分析家庭期望、社會規範、機構政策等社會文化因素,如何與教師的行為、思想相互影響,形成迭代。研究過程中,Thazin得以了解Reynolds教授如何跨越多元教育體系(包括美國、台灣及澳門),應對專業挑戰的經驗,更學會如何將實證發現提升至理論層次。
為大學作貢獻的意外收穫
在澳大的學習又豈止於課堂?心懷感恩的Thazin,抱著為澳大貢獻一己之力的心意參加學校裡的多個社團及活動。她加入國際學生會,協助初來乍到的國際新生適應校園生活;連續兩年擔任大學開放日直播活動的英文主持,向全球觀眾展現澳大的風采;參加校園記者計劃,為同學報導身邊有趣的人和事。這些經歷,讓Thazin獲得許多寶貴的成長機會。
談起主持工作,Thazin依舊回味,儘管準備過程充滿挑戰——在繁重的論文研究與文獻閱讀工作外,她要擠出時間仔細推敲講稿內容,甚或與團隊排練至夜深,她卻樂在其中。「能以國際學生的身份向世界介紹澳大,是難得的機會。」
來自緬甸同胞的熱情支持,最讓Thazin感動,直播時,「Love from Myanmar」的暖心留言不斷刷屏。活動後,更有不認識的同學在校園認出她來,「那一刻,我真覺得自己像明星。」她掩不住笑意說道。
除了主持,Thazin全心投入澳大校園記者計劃。經過一年的專業培訓,她的攝影與寫作能力大幅提升,更在2025年獲選為「十大傑出校園記者」,獲得前往北京交流的寶貴機會。
這些經歷為她的教育事業開拓了新視野,讓她深刻體會到品牌經營的重要性。「過去教育中心的社交媒體由朋友代管,內容較零散。」Thazin分享道,「現在我學會了如何用內容傳遞價值,我會親自參與每則貼文的策劃,與團隊構思每一張圖片、每一段文字。這些都是塑造『Thazin和Cherry』教育品牌的重要窗口,讓更多人認可我們的價值。」
學成歸國後的計劃
去年四月,正當Thazin在澳大專注學業之際,她的教育中心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正式獲得劍橋大學考試院認證,成為官方備考中心。這不僅是對中心教學品質的肯定,更為她的教育事業注入一劑強心針。
如今,Thazin對教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學成歸國後,她計劃將在澳大積累的學術成果、國際視野與跨文化經驗,系統性地融入中心教學,並著手建立完善的師資培訓體系,全面提升英語教學品質。
一項更長遠的計劃正在啟動,在今學年(2025/2026),Thazin將選派一位培訓中心的教師前往澳大深造,為未來發展儲備人才。「就像兩年前的我帶著解決問題的決心去澳大一樣,這位老師也會帶著對教育的熱忱去學習,並且將在澳大汲取的新知識帶回中心,讓更多學生受益。」Thazin說。在她的故事裡,澳大是教育事業最堅實的「階梯」,從中獲得個人拾級而上的力量,也成為教育中心事業傳承向上的通道。
文:余偉業、資深校園記者王楚月
編:樊越欣
圖: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