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靄琳,這位澳門土生土長的藥學專家,現任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及健康科學學院公共衛生及醫藥管理系助理教授,同時擔任澳大藥品監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從澳洲學成歸澳,到毅然放棄穩定的藥監公職投身教研,她始終以藥學專業知識回饋這片成長的土地。如今,吳教授致力以科學為基石推動澳門公共衛生及藥物監管事業發展,並助力澳大培育新一代醫藥管理人才。對她而言,「藥學人的舞台,可以很大」,而這個舞台的根基,始終紮根於澳門的社會需求。
不忘童年志向
上兩周,在路環石排灣社區,一群澳大醫藥管理碩士課程的學生正在參與社區服務,具備藥劑師資格的學生更耐心向長者解釋如何使用「七日分裝藥盒」。吳靄琳教授則從旁觀察,時而指導學生為長者標註藥品服用時間,時而為慢性病患的長者解答多重用藥的疑問。
這是由藥監局及衛生局合辦的一場推廣長者用藥安全的社區活動,作為課程導師,吳教授組織醫藥管理專業的研究生響應支持。在她眼中,這是一個「移動的課堂」,不僅讓學生在服務中理解藥學的社會價值,也讓社區長者感受到專業藥劑服務的溫度,有效提高他們安全用藥的意識,意義甚廣。
這份對社區的關懷,是源於吳靄琳教授的童年回憶。在護士母親的耳濡目染下,她自幼對醫藥領域充滿好奇,亦早早體會到醫療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那時候在澳門的醫療體系中,醫生、護士較為普遍,但專業藥劑師就比較少,專業用藥指導是稀缺資源。」因此,當身邊不少同學選擇讀醫或護理時,1996年從澳門高中畢業的她,選擇遠赴澳洲攻讀藥學,立志以藥學知識,讓本地患者得到最適切的藥物治療及用藥指導。
藥學人的二次轉型
為了實現抱負,吳靄琳在學術道路上孜孜以求,精研藥學。她在悉尼大學攻讀藥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在澳洲執業擔任藥劑師,積累臨床經驗,同時為深化專業素養,又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前後歷時近十年。2005年,學成歸澳的吳靄琳,在求職藥房藥劑師的過程中遇上「水土不服」:「在澳洲,藥劑師參與臨床用藥決策,可以調整用藥建議,但當時澳門的藥房以銷售為主,專業的藥事服務尚未充分發展。」
這段觀察不僅促使吳靄琳重新思考專業定位,更引領她走出另一條職涯道路——秉持「以藥為本」的初心,投身藥品監管領域的工作。2006年,她加入澳門特別行政區衛生局藥物事務廳,開啟了從「個體用藥建議」到「公共衛生體系服務」的轉型。
吳靄琳形容轉型初期並不容易,因為藥物事務廳負責澳門藥監法規體系的執行及完善工作,作為其中一份子,她需要從熟悉的臨床服務,轉向陌生的監管及行政工作。這一經歷卻讓吳靄琳明白藥監制度建設的價值,她邊學邊做,逐漸理解藥品監管的核心邏輯和法規背後的科學依據。後來,為了更系統地掌握藥物系統全鏈條管理及決策的理論及知識,她到澳大攻讀生物醫學博士學位。
最終,她不僅完成學業,更實現了從藥監體系建設執行者到研究者的二次轉型——2017年,她從澳大博士畢業後,放棄了穩定的公職,選擇成為「澳大濠江學者」,因為「學術研究能培養更多人才,從根本上推動澳門藥監體系進步」。
以科研服務本土
2019年,吳靄琳教授加入澳大甫滿兩年,當教研工作漸上軌道之際,全球爆發新冠疫情,成為她學術研究生涯的重要考驗。身為醫藥管理學者,她秉持科學證據為公共衛生決策基石的信念,開展了一系列實證研究,從學術的維度支持澳門特區政府防疫政策的推行及優化。
新冠疫情期間,吳教授為其中一分子的澳大中華醫藥研究院研究團隊,就澳門居民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意願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雖然部分受訪者的接種意願有待提升,然而,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接種疫苗屬其社會責任。基於該結果,研究團隊就當時澳門防疫措施提出具體建議,並著力透過研究向公眾推廣最新的疫苗科學資訊。
即便在新冠疫情趨緩後,吳教授仍繼續進行疫後評估研究,系統性分析各項防疫措施的成效,為完善公共衛生危機應對方案提供科學依據。2022年,她與澳大工商管理學院進行跨學科的合作性研究,分析公共衛生及旅遊管理的綜結優勢,提出建立「社區藥學服務—旅遊業前線協作」模式,建議培訓社區藥房成為疫情資訊樞紐,「不只是賣藥點,更可成為守護居民和遊客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相關研究成果先後在國際期刊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以及Tourism and Hospitality發表。
及後,吳教授團隊與本澳醫院合作,系統評估了澳門老年住院患者接種新冠疫苗的實際效果,從中發現,完整地接種疫苗能顯著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這項2024年於疫苗研究學術期刊Vaccines發表的研究成果,為澳門長者疫苗政策的持續推進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持。吳靄琳說:「疫情教會我們,公共衛生研究不能止步於危機應對。我們必須將應急經驗轉化為持續改進的機制。」
潛心藥品監管研究
在兼顧社區健康與慢性病管理研究之餘,吳靄琳教授懷揣「澳門視角」和「國際視野」,將推動藥品監管科學發展視為重要的學術使命,助力推動澳門藥品監管體系走向國際。上月,在葡萄牙遭遇罕見的大規模停電期間,她正在里斯本大學藥學院內進行學術分享。借著窗外的自然光,她堅持向與會者詳細講解澳門藥品監管體系的發展現狀,並介紹澳大藥品監管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
這場交流是歐盟Erasmus+研究資助計劃的雙邊合作項目。根據計劃要求,雙方院校學者需互訪考察,而早在今年3月,葡萄牙里斯本大學藥學代表便曾到訪澳大及考察大灣區醫藥產業。目前,澳大的藥品監管科學研究團隊已與葡萄牙、佛得角建立穩固合作,並即將把學術網絡延伸至巴西,逐步構建起葡語國家藥品監管合作研究的模式。
為何要建立國際合作關係?吳靄琳教授提出「監管趨同」(regulatory convergence)的概念,強調在確保藥品質量可控、安全及有效的前提下,尊重各國醫療文化差異,通過藥品監管能力提升、技術互信與資源共享,降低跨國藥品流通壁壘,惠及更多患者。她認為,實現這一目標需依託「監管科學」新興學科。該學科旨在整合前沿的藥物研發、藥理學、毒理學、流行病學等多領域知識,開發支持藥品監管決策的新工具、新標準、新方法,提升藥品的風險與效益評估及監管決策效能,推動藥品監管的精準化與國際化。
自2019年起,吳教授研究團隊著力開展藥品監管科學的研究,在國際期刊已有發表約20篇相關文章。2023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發表了一項歷時兩年研究的成果,她帶領團隊系統性分析2005至2022年間43篇研究與六份關鍵文件,發現全球存有五套主流的藥物監管能力評價工具,並繪製出全面的藥品監管能力基準評量的執行框架,涵蓋382項具體指標,為藥品監管機構推進監管能力構建提供了一幅規劃及監測藍圖。
後來,她於今年勞動節期間在《中國食品藥品監管》期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再深入說明,指出亞太地區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醫藥市場,卻因監管差異導致新藥上市延遲,遂提出通過「基準評估」(benchmarking)提升監管能力從而爭取「監管互信」(regulatory reliance)的策略,建立藥品監管協同機制,期望可顯著提升各國審批效率,讓包括傳統中藥及創新藥的大健康產品更快速、更廣泛地惠及患者。
藥學人的舞台
以專業知識貢獻社會——這個自幼立下的抱負,一直指引著吳靄琳教授在人生每個十字路口的選擇。從澳洲學成歸來,她將國際視野與本土關懷相結合;為了掌握藥監背後的科學,她另闢專業發展的新路徑,向著推動澳門公共衛生發展的目標砥礪前行。對她而言,藥學從來不只是實驗室裡的研究,而是連接科學與民生的橋樑,「藥學人的舞台,可以很大。」
畢業季來臨,望著朝氣蓬勃的學子,吳教授仿佛看見當年的自己。「我曾以為藥學畢業只能做藥劑師,如今大健康產業已打破這種局限。」她強調,具備藥學基礎的人才無論在港澳抑或內地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關鍵是以開放心態,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就能在醫藥大體系中找到專屬舞台。」
吳靄琳教授簡介
澳大中華醫藥研究院助理教授、藥品監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時兼任健康科學學院公共衛生及醫藥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吳教授取得悉尼大學藥學學士學位及健康科學碩士學位(主修健康信息學),其後於澳大獲授生物醫學博士學位,持有澳大利亞及澳門藥師執業資格。
吳教授的研究領域涵蓋醫藥產品監管科學、傳統/補充與整合醫學的實證研究、社區健康與慢性病管理,以及社會與管理藥學等範疇。迄今已發表超過130篇研究論文。她擔任多份SCI/SSCI國際期刊編委,更連續兩年(2023及2024年)獲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期刊評選為最佳評審人。此外,曾榮獲中華醫藥研究院2021/2022學年新晉學者獎及2023/2024學年最佳教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