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南小城遠赴澳門求學,從水力發電研究轉向機器翻譯領域,從榮登《中國新詩排行榜》,到站在國際計算語言學頂級會議上介紹詩歌AI翻譯系統,澳大博士生王珊珊用她逾千首詩作和多項研究成果,詮釋了文學與科學相輔相成的創造性力量。當她敲下讓AI學會翻譯詩歌「詩意」的程序代碼,當她在詩歌中描繪算法世界的浪漫想像,足以令我們明白,文學與科學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能在碰撞中綻放出獨特的花火,或許真的能實現這位小妮子「讓中國尚未成名的文學作品走向世界」的夢想。
跨界女詩人的成長之路
上月,一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權威機構主辦的文學盛會——首屆全球華語詩歌徵集活動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一位身穿漢服的年輕女孩格外引人注目。不同於傳統印象中文采斐然的詩人形象,這位憑著組詩《雨未停》從全球68,000餘首詩歌作品脫穎而出、問鼎「丁香詩會校園詩歌獎」的女生,竟是澳大科技學院計算機科學專業博士生。在這場匯聚31個國家和地區、10,955位作者投稿的賽事中,王珊珊用實力打破人們對文理界限的固有認知,綻放令人驚訝的文理融合之美。
來自雲南的王珊珊是文壇新星,其不僅是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還曾獲《中國研究生》雜誌評為「優秀撰稿人」。她的作品常見於《詩刊》《星星》等權威文學期刊,入選《中國新詩排行榜》等重要選本,更斬獲「2024年度十佳華語新銳詩人」等殊榮,多首詩作被譯為英語和西班牙語,在海外傳播。
2019年,王珊珊離鄉赴澳,於澳門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在澳門求學的六年間,她始終保持創作熱忱,筆耕不輟。有趣的是,這次獲獎報導中她首次被稱為「澳門詩人」。王珊珊感觸地說:「這稱呼是對我堅持創作的一種認可,我很感恩能在澳門這片土地延續詩歌夢想,我會一直寫下去。」
兩位導師引領的AI詩譯旅程
王珊珊本科就讀於昆明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主攻水力發電方向。出於對詩歌的熱愛,王珊珊在澳大開啟了跨界轉型之路,她追隨被譽為「澳門機器翻譯研究的第一人」的澳大科技學院副教授黃輝,從工科轉向計算機科學,聚焦於詩歌AI翻譯領域。
「既然選擇到澳大攻讀計算機科學,我就一定要把它讀好。」帶著這份堅定的信念,王珊珊將自己的文學特長與自然語言處理的新技術研究相結合。澳大自然語言處理與中葡機器翻譯實驗室(NLP²CT)為她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平台,在身兼實驗室主任的黃輝教授指導下,王珊珊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詩歌翻譯領域,成功研究出一種創新的詩歌機器翻譯方法。她還提出了一套新的專門用於詩歌AI翻譯的評估指標。。這項突破性成果發表於2023年機器翻譯峰會(MT Summit),為詩歌機器翻譯開闢了新路徑。
「這項工作的成功進展,特別要感謝葡文系姚京明教授(筆名姚風)的指導,」王珊珊強調道。原來,在系統開發過程中,姚教授提供了關鍵的文學理論指導。「姚老師不僅教會了我如何『理解』詩歌的靈魂,更重要的是鼓勵我培養永不言棄、勇於創新的精神。」
有趣的是,王珊珊最初並不知道這位給予她悉心指導的姚京明教授,就是她中學時代就仰慕的著名詩人姚風。「直到有一次討論會,我看到姚教授桌上的詩集署名,才恍然大悟,」她回憶道,「那種感覺就像發現了一個美麗的秘密。」
「姚老師常說,詩歌翻譯最難的是保留原作的神韻,」王珊珊回憶這段奇妙的師生緣分時說道,「這種跨文化的思考方式,讓我對詩歌翻譯有了全新認識。」在兩位導師的聯合培養下,王珊珊在AI詩歌翻譯形成了獨特的研究視角,其最新研究《What is the Best Way for ChatGPT to Translate Poetry?》(論ChatGPT詩歌翻譯的最優方法)被國際計算語言學頂級會議ACL 2024收錄。她指出:「現代詩的自由性對AI翻譯提出更高要求,相比格律詩,它更考驗機器對詩意的捕捉能力。」
艱難時刻中的文學淬煉
回想起六年前剛踏入澳大NLP²CT實驗室時,置於她面前的,是巨大的學術挑戰。從能源與動力工程到計算機科學工程,完全是兩個世界,她甚至連最基本的編程概念都不了解。面對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碼,如同看天書一樣。但她沒有選擇退縮,在無數個挑燈夜戰的日子裡,王珊珊總在圖書館待到午夜關門,隨後轉戰公共學習空間繼續埋首鑽研。「攻克計算機科學這個難關後,我覺得人生沒有甚麼事情是我做不到的了。」她笑說。
壓力最大時,王珊珊選擇在文學中尋求慰藉。「有時我會坐在澳大湖邊的椅子上,靜靜凝視湖面,尋找創作靈感。」她微笑著說,「許多人說,最精彩的作品往往都是在最艱難的時刻寫出來的,我的經歷正正驗證了這句話。」學術上的奮鬥歲月,也成為她詩歌創作的高峰期,在澳大期間,她創作了四百首詩,其中約160首發表於紙質刊物,43首直接或間接描寫澳門。澳門風物成為了她的書寫對象,相比起澳門精彩繁華的一面,她更喜歡它的生活氣息,探尋小城原本的面貌。
最令她難忘的是深夜從圖書館歸途中的靈感時刻:「讀碩士時經常是最後一個離開圖書館的人。走過回宿舍的那段長路時,總能聽到蛙鳴。我常坐在湖畔的長椅上寫作到凌晨兩三點,後來還寫了一首叫《青蛙跳》的詩。」
跨越語言的藩籬
「真正優秀的作品應該超越語言的界限,被全世界讀者欣賞。」如今,王珊珊在NLP²CT實驗室裡,繼續深耕自然語言翻譯領域,專注於開發能夠傳遞詩歌韻味的機器翻譯技術。
談到中國文學在世界舞台的處境,王珊珊有著深刻的見解:「中國僅有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這背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但語言障礙,無疑是橫亘在優秀作品與世界讀者之間最直接的壁壘。我們的文學瑰寶要真正走向世界,突破語言屏障、打造優質的翻譯橋樑是一個關鍵的課題。」
基於這個認知,促使她決心投身於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開發一款免費開放的文學翻譯系統。她的目標不僅是實現技術突破,更是肩負起文化傳播的使命:「我要開發出能真正保留詩歌詩意和韻味的翻譯器,讓那些尚未成名的優秀作品也能獲得走向世界的機會。」 
文:余偉業,校園記者李雨薇、丘子晨
圖:校園記者童永明,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編:樊越欣
來源:《澳大人》第1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