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蓬勃發展、各行業加速變革的當下,應用型專業人才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產業革新的核心力量。澳大憑藉其紮實的教學體系和前瞻性的教學理念,培育學子深入參與到機電工程的關鍵領域,為行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本碩博育才環環相扣

澳大的機電工程本科課程沿用以多元化與實用性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機電工程以機械設計為主,需要力學與熱流體、材料、製造等相關知識,再加入機電一體化的應用與控制,屬於跨領域的學科。由於範圍廣泛,澳大的機電工程教育可分為機器人及智能系統、先進材料與製造、流體和熱傳導、屋宇裝備工程四個板塊。機電工程系主任郭志達教授概括道:「與建築物的『風火水電』相關,即冷氣、消防系統、供排水以及電力系統等,均屬於機電工程。」本科學生應多嘗試跨領域學習,裝備多元技能。

碩士課程側重機器人及控制、先進材料與製造、高等熱流體力學、能源、汽車工程等等,並融入嵌入式系統、物聯網等現代技術,強化與產業的銜接能力,學生可選擇專題研究或工程實習,實現理論與實務的緊密結合。博士課程專注於機電工程領域的創新研究,並通過產學研融合,提升學術和科研項目的實用價值。郭教授表示:「本碩博課程的教學內容,從基礎到進階緊密銜接,按階段培養專業技能的應用能力。」

為順應科技發展趨勢,澳大自2023/2024學年起開辦機器人與自主系統碩士學位課程,覆蓋移動機器人、傳感器技術與人工智能等知識領域。相關學士學位課程亦在籌劃中,以更有系統地培育機電工程相關專業人才。

全方位構建實踐平台

現時,澳大設有17間機電工程範疇的實驗室,包括智能無人系統實驗室、汽車工程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太陽能實驗室等。郭教授指出:「實驗室一方面是學術研究的主要設備支撐,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實踐平台。」

校友黃寶琪自入讀澳大以來,從機電工程學士、碩士深造到博士,現於母校擔任實驗室行政主任,協助管理多個實驗室。談起在澳大的求學經歷,她表示,學院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體驗,通過小組報告、實驗及參觀等形式,強化了學術交流、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這些能力在實驗室工作中必不可少。此外,她亦先後在馬爾他和澳門實習。這些實習機會涵蓋了系統設計、生產流程、設施維護、設備管理及倉務管理等多個領域。她指出,「在澳大機電工程系的學習過程中,每個專業範疇都能通過實習來鞏固所學知識,這不但有助於培養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讓研究成果直接應用,顯著提升了研究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以及澳大在培育學生專業能力方面的卓越成就。」

郭教授鼓勵學生時刻裝備自我,自2022年起,組織機電工程系學生參與全國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能等級考試,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該系任教此專業技能的老師已成功考取高級資格,能夠針對性為學生提供培訓。教授們更積極指導學生參加海內外賽事,或於國際研討會發表研究成果,成績斐然。

高需求多元化就業前景

「讀工程,自然期望成為工程師,但考取專業資格需要受認可的工作經驗。我們積極與產業界合作,助力打造快速考取通道。」郭教授說。目前已有九名畢業生在澳門銀河擔任工程師,並加入與香港工程師學會合作開展的工程畢業生培訓計劃,經過為期兩年的職務輪換後,成功獲得受國際認可註冊工程師的報考資格。

除工程師崗位外,機電工程領域的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多元。根據近三年的追蹤數據,約61%畢業生在畢業首三個月投身全職工作、31%升學深造、1%創業,其餘7%畢業生六個月內亦已就業。就業領域以工程承包(42%)、設施管理(13%)與工程顧問(15%)為主,除了在本地政府部門、公共事業、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工程部和私人工程公司工作外,亦有畢業生入職三菱重工、奧雅納(ARUP)等大型跨國企業。

現正就讀博士二年級的林慧怡認為,畢業後可從事專業設備和系統的設計、設備管理維護和檢測、技術支援、建造、設計及管理大型機電工程項目、繪製施工圖和現場協調等工作。她曾在永利皇宮可持續發展部門實習,現時在實驗室開展增材製造、材料表徵和應用方面的研究,積累實際工程經驗。她表示:「澳大經常組織機電工程日、校友分享會、職業講座、企業參訪等活動,增廣見聞之餘,有助建立業界關係網,對學生就業和創業都有莫大裨益。」

從專業技能到產學研應用,澳大時刻關注業界所需,充分結合前沿研究及新興技術,為工程領域積極培養高質素的應用型人才。

文: 關家熹

圖: 何杰平、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新語》第31期

相關文章: 

工程與AI的結合:澳大工程教育的創新

土木工程教育在時代變革中的角色

跨學科驅動的電機及電腦工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