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及電腦工程教育,旨在培養電氣、電子和電腦領域的專業人士。澳大近年以跨學科融合為利刃,跨越知識邊界,開設前沿課程,充分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全力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畢業生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就業和創業賽道均成績斐然。

跨學科推動前沿創新

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電網等技術正重塑全球產業格局。澳大電機及電腦工程以及物聯網相關課程,均將跨學科知識作為教學重點,將生物醫學工程、電力工程與自動化、微電子、無線通信、物聯網工程及智能系統等領域有效融合。

電機及電腦工程系主任Carlos Silvestre教授表示,澳大電機及電腦工程課程不僅涵蓋傳統工程學科,更積極引入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開設人工智能原理、物聯網數據分析、雲計算等課程,與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產業界合作,確保學生掌握紮實且前沿知識和技能,培養他們具備前瞻性的行業視野。他指出:「時代發展日新月異,課程必須追上步伐,學生方能學以致用。」

理論與實踐雙軌培養

為了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澳大電機及電腦工程領域設有嵌入式系統實驗室、控制系統實驗室、無線技術實驗室等,配備行業標準工具Python、TensorFlow和MATLAB,支持學生在開發智能系統、控制系統、微電子、智能電網、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開展實際應用,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

學士學位課程三年級學生李浩博指出:「相較內地高校,澳大更強調培養應用能力。即使是本科生,教授們也很歡迎我們進入實驗室參與研究項目,鍛鍊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研究報告的撰寫能力。」在教授的指導下,他於2023世界機器人大賽–BCI腦控機器人大賽青年組情緒腦機賽項,榮獲預賽第一及決賽三等獎。明年即將畢業,李浩博打算繼續在澳大升讀研究生,持續提升自我。

據了解,在澳大就讀電機及電腦工程相關領域的學生中,每年約有10%學生通過參加本地、周邊地區及國際賽事,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和實戰能力。Silvestre教授補充道,和本科生相比,碩士生的實習機會和研究項目的參與度更大,博士生與教授進一步合作發表研究成果。此外,課程更提供大量本地及大灣區企業的實習機會。

緊貼大灣區發展

由於學生所具備的知識,可運用於電氣建築服務、鐵路電氣化系統、電力系統、微電子集成電路設計、無線通訊以及智能系統運算等領域,因此畢業生廣泛任職於包括澳門輕軌、澳門電力公司、澳門廣播電視等企業,擔任電力工程師、系統經理等職位。以2023/2024學年為例,電機及電腦工程系共有32名本科生、32名碩士生和17名博士生,其中70%於畢業後二至三個月內已經成功入職,月薪起薪點由15,000澳門元起,前景可觀。部分畢業生在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等高校執教鞭或任職科研人員。

2021年在澳大取得博士學位後,謝威入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人才托舉計劃,其後獲上海交通大學聘任,現任長聘教軌副教授,主要研究海洋與港口無人系統自主控制和設計製造。謝威教授表示:「澳大教學及科研設備先進,為我的學術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澳大師資優良,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不但學術水平高,而且富有教學熱情和耐心。如今我也成為了學生導師,常以澳大的老師們作為榜樣。」

此外,亦有畢業生選擇創業,成立不同類型的科技公司。例如先皓科技,在澳門成立後於珠海進一步建設軟件質量控制中心,業務範圍包括集成大數據、空間地理資訊、呼叫中心等;在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起家的立芯科技,集中物聯網行業應用服務,包括NFC和RFID硬體、電子標籤和解決方案,應用在服裝、航空、零售、物流、供應鏈、圖書館等行業,服務對象覆蓋世界50多個國家及地區。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Silvestre教授認為,必須把握機遇,積極對接區域發展需求,在這一點上,他認為,「澳大資源充足,這是我們的一大優勢。」除了現有的課程改革,澳大未來還計劃開設全新的微電子學學士學位課程和智能電網碩士學位課程,投放更多資源專注培養人工智能技術、智慧能源系統、微電子和機器人方面的人才,助力大灣區城市數位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文: 關家熹

圖: 何杰平、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新語》第31期

相關文章:

工程與AI的結合:澳大工程教育的創新

土木工程教育在時代變革中的角色

以實用為核心的機電工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