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中的「Civil」,源自「Civilisation(文明)」的詞根,從城市基建、交通運輸、環境工程到智能建造,土木工程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土木工程師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塑造者、是人類文明的堅實鋪路人。在時代的滾滾浪潮中,土木工程領域正經歷深刻變革,對人才提出新考驗。澳大土木工程教育正緊扣趨勢,貼合智能化行業需求,持續革新,培養契合時代發展的卓越土木工程人才。

深度融合業界的協同育人模式

土木工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科學。澳大的土木及環境工程學士學位課程框架參照葡萄牙工程教育體系搭建,此後歷經革新,成功通過香港工程師學會認證。一直跟進評鑑工作的土木及環境工程系主任周萬歡教授指出,該系在港澳地區較早採用「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教育理念,著重培養學生紮實的工科基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讓學生緊貼行業需求,該系構建全過程式的實踐教學體系:課堂中融入實際案例、邀請業界分享,讓學生真切明白項目的實際難點和解決方案。同時,為學生搭建先進的實驗平台,如大氣污染實時監測系統、土木工程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強化之施工安全訓練平台等,鼓勵他們動手操作,深化理解。

學生有眾多「走出去」與業界交流的機會,包括參加行業講座、參訪企業等。因院系與本地和大灣區的知名建築公司、結構設計院、政府基礎設施的施工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讓學生獲得充足的實習機會。

本科四年級學生秦梓超不掩飾對工地現場施工管理工作的興趣,源於他在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港澳地區)的一段實習經歷。他主要負責水泥灌注樁施工,還參與施工監測、技術數據記錄及分析、協助工程師檢查及驗收施工質量等多項工作。「實習讓我對實際施工有了深刻理解,親睹灌注樁的施工工藝、質量控制標準技術的應用,令我對未來職業規劃有了新思考。」

前沿技術驅動的課程創新

當下,土木工程行業正在被新興技術重塑,諸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科技,已深度滲透到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及運維各環節。周萬歡教授深信,「未來的土木工程師,不僅要掌握傳統技能,更要利用新興技術提升工程效率及安全性。」土木工程教育必須緊跟趨勢,革新教學內容。

在課程設置上,澳大密切關注行業動態及規範標準,及時將新內容納入土木工程教學中。如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於岩土工程數值分析、交通工程資料分析、結構分析、優化計算、智慧監測以及預測建模等學科上,提升學生對前沿技術工具的掌控力。

該系本科生吳煥淋甫畢業即獲世界知名企業奧雅納工程顧問(澳門分公司)聘用,有感工作需要,遂回母校攻讀碩士學位。她直言選擇正確,岩土工程領域正經歷快速發展,澳大在新技術應用領域也與時俱進,貼合行業需求。且具工作經驗後,她對課程內容的應用場景有更深刻的理解,「有一次,上司白天向我解釋如何從土壤測試結果獲得某項土壤參數,當天晚上教授又講解同一概念。這不僅讓學習更加高效,也幫助我工作時從更嚴謹的角度分析問題,相得益彰。」

以賽促學具成效

周教授認為,土木工程是一門系統科學,因此學生的綜合能力很重要,自主學習、團隊協作、創新思維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可或缺,支持他們參與學科競賽是鍛鍊這些能力的不二之舉。近三年,該系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橋樑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信息技術大賽等多項高水平賽事中取得佳績,部分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中最佳或唯一得獎,更有學生自此加入導師的科研團隊,延續科研興趣。

就業出路廣闊

周教授指出,「土木工程是支撐社會發展的基石,無論行業如何變革,我們的畢業生始終能在全球範圍內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機會。」事實上,澳大畢業生在澳門土木工程行業內的認可度頗高,近半本科畢業生進入工程公司,從事基礎設施建設、建築設計、結構分析等工作,近三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更是百分百就業,學生畢業後赴香港甚至海外工作的機會也不少。此外,每年約五成本科畢業生選擇升學深造,不少獲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悉尼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等錄取。

「儘管行業存在周期性變化,但土木工程不會消失,而是不斷演進,我們要做的是跟上時代的步伐,讓學生具備更強的競爭力。」澳大的土木工程教育始終秉持服務社會、推動行業發展的宗旨,致力於培養真正優秀的工程師、永遠會在行業變革中找到屬於自己機會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

文: 樊越欣

圖: 何杰平、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新語》第31期

相關文章:

工程與AI的結合:澳大工程教育的創新

跨學科驅動的電機及電腦工程教育

以實用為核心的機電工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