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經濟環境充滿挑戰,創新與技術升級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澳門大學積極發揮智庫功能,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開展澳門及區域發展等實證研究;依託亞太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澳門研究中心等,為澳門經濟結構優化及政策制定提供支撐。同時,澳大通過革新建築材料,優化基礎設施,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藍圖,驅動經濟創新升級。

智慧旅遊研究驅動產業轉型

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旅遊業的轉型升級關乎城市競爭力、經濟增長,乃至優質就業環境,正呼應目標八「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的要求。2020至2024年,澳大在該目標領域的出版物緊貼「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結合經濟增長理論、收入分配、內生增長模型等,為澳門經濟多元化提供理論參考。由澳大發展基金會智慧旅遊講座教授、亞太經濟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工商管理學院講座教授羅振雄領軍的澳大智慧旅遊研究團隊,整合資訊科技、管理學、社會科學與人文歷史等多學科視角,探索「旅遊+」跨界融合路徑。

根據《旅遊學刊》2001至2023年發表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旅遊類論文的中國機構排名統計,澳大分值148.72,位列全國第三;其中,反映論文產出質量的h指數為34、論文積累貢獻的g指數為53,位列全國第四,反映較高的學術影響力。位列學者個人排名雙榜首位的羅振雄教授表示,智慧旅遊的發展關鍵在於跨學科合作,其研究成果在推動旅遊業發展、保障遊客權益、滿足特定客群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以《行動支付相關屬性對消費者再購買意願的影響》(Impacts of Mobile Payment-Related Attributes on Consumers’ Repurchase Intention)一文為例,羅教授在「網站評價概念模型和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究框架,剖析消費者滿意度的影響因素。該文刊登於《國際旅遊研究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獲國際知名出版社Wiley評選為「2022–2023最高獲引論文」(Top Cited Article 2022-2023),其研究結果亦成為旅遊業者優化酒店預訂流程的一大參考。羅教授表示:「我們還圍繞智慧醫療旅遊、歷史建築之智慧導賞、個人化旅遊規劃機械人、社交媒體對旅遊目的地預測等題目開展研究,冀聯手跨學科之力為旅遊產業多元發展提供新思路。」

除開展具前瞻性與實用性的學術研究外,亞太經濟與管理研究所亦擔當平台角色,舉辦主題性產學交流活動,如「智慧旅遊研討會2025:科技與應用的跨界融合」。會上匯聚國際及本地專家,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情感分析及人臉識別支付等智慧旅遊新興科技與應用趨勢,展現世界各地旅遊服務智能化與個性化水平,促進澳門學術研究與全球產業前沿接軌,為政府及業界產業轉型提供重要參考。

研討活動亦有助開拓學生視野。澳大將智慧旅遊技術(如AI規劃、VR導覽)、可持續旅遊、跨文化溝通等研究結果融入教學內容,確保學生掌握數位化工具和現代服務理念等多維度能力,培養兼具前瞻技術與人文素養的複合型人才,實現優質就業。

另一方面,團隊的研究項目圍繞著提升旅遊需求預測的準確性,並解決預測過程中出現的資料不匹配問題。通過改進預測方法和整合多元資料源,為旅遊業從業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可靠且準確的科學依據,以支援可持續的商業決策和目的地規劃,助力綠色供應鏈建設,為實現目標十二「負責任消費和生產」奠定基礎。

研發納米材料重塑現代工業

發展優質、可靠、可持續和有抵禦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是目標九「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的重點一環。優化基礎設施離不開建築材料革新,為此,澳大建立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橫琴澳門大學高等研究院,打造微電子、生物醫藥、智慧城市、先進材料等多個研發中心,聯合企業推動基礎研究與產業需求對接,形成「平台建設–企業孵化–成果商品化」的生態模式,提供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

由澳大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孫國星副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創的新型納米泡沫混凝土,同步實現高效、低耗、廉宜、穩定、安全等重大突破,榮獲「2022澳門科技獎」的「技術發明獎」三等獎。該產品以納米粒子圍繞氣泡外壁,達到穩定泡沫結構的效果,與水泥漿混合後製成的納米泡沫混凝土,氣孔遠小於市面產品,既可用於生產建築製品,亦可應用於大規模現澆工程。

珠海質檢站協力廠商質檢結果證明,澳大的泡沫混凝土強度為設計標準要求的1.2-1.5倍,在相同強度下的乾密度優於國家標準一至三個等級,即質量更輕。而其原料用量比市面產品減少15-40%,保溫隔熱能力更提高20-25%。同時,納米粒子穩定的泡沫具防火性,可進一步製成用於消防的無毒滅火泡沫。可見,納米泡沫混凝土不僅有效減少耗材、降低冷暖氣等商業和生活用電的能源耗損,並有效抵禦災害。

納米泡沫混凝土如今不僅應用於輕質牆板、門芯板等製品,還適用於屋頂保溫、墊層、基坑肥槽回填、衛生間沉池,以及大規模路橋現澆工程。目前已成功應用於珠海高新區建築肥槽回填、珠澳橫琴口岸綜合交通樞紐、襄陽東西軸線道路工程等多項內地工程,以及澳門大橋、新城A區公屋等澳門工程,甚至已推廣至國際,應用於非洲加納等地區工程。截至2025年10月,總應用體量已達七萬立方米,節約水泥量一萬二千噸,減少相應碳排放一萬餘噸,是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能的基礎設施材料中的表表者。

孫教授與團隊並不止步於此,他們正在提升納米泡沫混凝土的耐水性,將其應用場景擴大到沿海路基及海底隧道工程。孫教授表示:「目前已通過實驗室的耐水性測試,正依託澳大的校企聯合項目,在澳門開展實地測試。倘若成功,除達到減碳環保的效果,更將大幅提升隧道的結構安全性。」

與此同時,同屬澳大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的陳斌猛助理教授,帶領團隊以二氧化碳原位碳化建築固廢,從中提取不同結構的納米材料,並進行改性再利用,突破建築材料的循環再用技術,以期達至目標十二「負責任消費和生產」。

利用原位碳化合成方法,即使用二氧化碳對混凝土內部水化產物進行結構拆解,並進一步利用。此舉不但在安全的前提下減少處理廢棄物造成的碳足跡,更是利用二氧化碳進行反應,且無任何排放。通過原位碳化合成的納米材料經過改性,亦可作為氣體吸收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陳教授已進一步改進合成方法,生成不同構型的納米材料,包括多孔、層狀、殼核結構等,開發更多用途:「殼核結構的納米材料有效對混凝土實施內碳化養護,提升建築材料的耐用度;層狀結構則可以吸收污水中的有害離子,如磷酸根離子,發揮污水處理作用。循此方向,未來摻雜納米材料的混凝土有機會實現自體閉環回收。」

陳教授指出,上述項目的研究成果已獲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水泥和混凝土研究》(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複合材料B部:工程》(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水泥和混凝土複合材料》(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等國際頂級期刊刊登,為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領先性的研究視角。

澳大作為高等教育與科研重鎮,以其前沿的跨學科研究與產學融合實踐,積極賦能澳門乃至大灣區的經濟多元化與可持續發展。從智慧旅遊的系統性優化,到綠色建築材料的革命性突破,澳大不僅在學術上取得重大認可,更在產業落地中展現出卓越的影響力。展望正在建設的合作區校區,澳大將進一步深化研發平台和孵化機制,持續為粵澳產業創新和結構升級注入動能。

文 : 關家熹

圖 : 編輯部,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新語》第32期

相關文章:

澳大三領域推動可持續發展

科技築綠 守護生態永續

以學術之力 深耕社會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