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由粵港澳聯合舉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已隆重開幕,各項賽事正如火如荼進行中。這場國家級盛事不僅見證競技的魅力,更凝聚著區域融合的力量。作為澳門的一分子,澳門大學師生積極投入由澳門承辦的相關賽事工作,從競技台上揮汗奮戰,到賽場上投入志願服務,以多元角色參與的澳大人矢志發揮全力以赴的精神,在全運舞台上盡情展現力量與風采。
澳門主場:既緊張又興奮
本屆全運會,澳門承辦五個比賽項目。在「家門口」參賽,令澳大健兒倍感親切,也為他們的拼搏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情感與意義。
截至目前,澳大學生已在今屆全運會中斬獲兩面金牌,為澳爭光——空手道選手容君灝和鄭玭洛分別在群眾比賽男子個人賽與團體賽中奪金,充分展現了澳門運動員的拼搏精神與超卓實力。
同於澳門舉辦的乒乓球賽事上,亦有澳大學子奮鬥的蹤影。石慧莉是澳大商業智能與數據分析專業大四學生,是本屆全運會澳門乒乓球代表隊成員,更是今屆傳遞全運聖火的火炬手之一。身為隊中倚重的選手,石慧莉戰績彪炳,過去三年連續於全澳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的不同項目奪得冠軍。此外,也曾出戰成都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杭州亞運會等國際大賽。厚積薄發的經驗,讓她在本屆全運會的女團與混雙項目中皆備受關注。
「在澳門比賽,有更多熟悉的面孔、熟悉的語言,心情既緊張又興奮。」她坦言。從備戰時在陝西延安的客場征戰,到粵港澳大灣區的主場出擊,石慧莉的心境有了明顯轉變。熟悉的環境讓她倍感親切,師友的現場支持更帶來滿滿動力,但與此同時,「代表澳門、代表澳大」的責任感也油然而生,更多的關注目光、滿心期待,讓澳大健兒多了一份「不負眾望」的壓力。
這份壓力並未讓她退縮,反而淬煉出更沉穩的氣質。賽場邊,她凝神關注隊友的比賽,不時奮力吶喊助威。相比初戰全運會時的青澀,如今的她更顯從容不迫。她不再是那個僅抱著學習心態參賽的年輕隊員,而是肩負起帶領團隊、凝聚士氣的責任。「我們要展現出不畏強敵、永不放棄的精神。」她堅定地說。在完成11月7日的混雙賽事後,石慧莉已將目光投向11月14日的女團小組賽,為下一次登場蓄力。
此時此刻,澳大健兒正以全運為舞台,用每一分拼搏、每一刻堅持,共同書寫屬於澳門、屬於澳大的體育篇章。
志願之路:與灣區同行
在石慧莉奮戰的同一賽場,鏡頭轉向場邊:一群身穿統一制服的澳大師生,正以專業、熱情的志願服務,成為賽事順暢運行的後盾。這不僅是個人奉獻,更是澳大人響應「粵港澳大灣區」聯合辦賽理念的具體實踐。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三地聯合承辦模式意義深遠,它不僅是一場體育競技的盛會,更是推動區域融合、增進國家認同的重要平台。為迎接這場盛事,澳大前瞻地自2022年9月起啟動「澳大體育志願者計劃」,系統性地培訓師生參與各類體育服務,為全運會提前播下志願者的種子。
首批培訓的162名師生成為計劃的骨幹力量。隨著招募全面展開,越來越多師生踴躍加入。截至2025年3月,澳大共招募了1,469名體育志願者,開設256場理論培訓及1,137項實踐活動,總服務時數累計達8,823.5小時。每位志願者都需完成三門理論課程及至少三項或累計十小時的實踐培訓,最終533人通過嚴格考核,成功成為合資格全運會志願者。 
在本屆全運會中,澳大志願者積極投入乒乓球賽事的支援工作,共派出超過700人次,分佈於檢錄競賽組、反興奮劑組、資訊網絡組、場地指引組、市場推廣及票務組、禮賓頒獎組、場館茶點/餐飲組、場地諮詢站、體育展示組、傳媒組及主新聞中心(傳媒組)等11個崗位,全力保障賽事順利運行。
在這支隊伍中,來自工商管理學院的大二學生蘇巧華尤為特別。六歲開始接觸乒乓球的她,曾是澳門乒乓球代表隊選手,如今仍是澳大乒乓球校隊成員。她選擇以另一種方式參與這場乒乓盛事,負責對接重要嘉賓,以專業的溝通與引領,展現澳門青年的能力與形象。她表示:「雖然這次不是作為選手參賽,但我希望用服務來支持全運,與大灣區同行。」
法學院高級導師蔣依娃也是首批志願者之一。她加入極具挑戰的反興奮劑小組,見證了團隊的專業與投入。「全運會來到大灣區,不只是一場比賽,它承載著區域融合的期待,也映照著國家發展的新格局。」她說,「法律講究規則與公平,體育亦然。參與其中,正是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實踐。」
「透過志願工作,我希望外界看到的澳大,是一所根植濠江、胸懷灣區、放眼世界的學府。」蔣依娃表示,「我們的師生,既有專業功底,也有服務熱忱;既能自信交流,也願俯身實幹。我們培養的,是有溫度、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願與澳門這座城市一同,為國家發展與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
賽場內外:贈人玫瑰的付出
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澳大志願者收穫的遠比付出的更多——這不僅是一段難忘的人生經歷,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成長。對許多志願者而言,全運會服務並非單向付出,而是一場付出與收穫交織的寶貴經歷。
傳播與新媒體專業研究生高子策正是如此。作為一名非本地生,他帶著過去在冬奧會積累的志願經驗,加入全運會傳媒組,負責協助攝影記者與相關媒體人員,確保賽事資訊準確傳達。然而,服務之外,他獲得了更珍貴的財富——對澳門的歸屬感與認同。
「看著場內的國旗與區旗,內心十分激動。雖然我不是澳門人,但能在求學期間參與全運會,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貢獻力量,讓我倍感榮耀。」他回憶參加澳門賽區授旗儀式時的場景,語氣中仍帶著感動。對他而言,志願服務不只是任務,更是情感的投入與連結的建立。
為深化志願者對本地文化的理解,主辦方特別開設 「澳門歷史與文化」培訓課程,並邀請了澳大歷史學系助理教授謝靜珍主講,剖析澳門四百多年中西交融的深厚底蘊。「豐厚的文化認知能讓志願者更好地向外地來賓展示澳門的獨特魅力,」謝靜珍教授強調,「讓服務不只是『幫忙』,而是『代表』。」
她期待學生透過服務帶走三樣珍貴之物:「對澳門文化的自豪感、與人交流的自信心,以及用心服務的熱誠」。這些無形的收穫,印證了奉獻與成長相輔相成的真諦——在付出的同時,也豐富了自身生命的底蘊。
而這份服務的熱情並未止步於全運會。針對12月舉行的殘特奧會羽毛球項目,澳大已安排近百名志願者協助五個崗位,持續為殘運健兒提供專業支援。高子策也參加了照顧殘疾人運動者的專題工作坊,認真學習如何恰當地協助殘疾人士。
「這不僅體現志願服務的專業性,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文關懷能力。」儘管學業繁忙,他仍表達繼續參與的意願:「若有機會,我將特別注重維護選手的尊嚴,運用所學優化協助方式,讓他們真正感到賓至如歸,全心享受比賽,創造佳績。」
幕後耕耘:志願服務的後盾
當澳大志願者們志氣高昂地走上服務崗位,他們的背後,是體育事務部長達三年的系統籌備與默默耕耘。從2022年啟動「澳大體育志願者計劃」,到今年9月那場振奮人心的「澳大全運志願者加油會」,這條籌備之路,見證了部門在志願者招募、培訓、維繫與統籌上的長期部署與付出。
志願者團隊的管理並非易事。由於志願者以學生為主體,體育事務部在安排培訓時,特別注重配合學業節奏,靈活規劃時間,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參與。除了理論課程,實戰演練同樣重要。為此,部門於6月及8月組織208名師生志願者參與全運會測試賽,讓他們提前熟悉賽事運作流程;同時協調多場專業培訓,並安排實地考察比賽場館,確保每個環節都準備到位。
在「澳大全運志願者加油會」上,校長宋永華教授親臨現場,肯定澳大志願者在過往大型活動中的出色表現,並勉勵他們繼續發揚志願精神;曾獲「澳大體育志願者金獎」的梁卓盈代表志願者分享心得。她從大一因熱愛羽毛球和奧運而加入志願服務,如今已成長為學生導師。
「這幾年裡,我從最初負責場地設置,到後來負責傳遞賽事訊息,這些經歷讓我學會團隊合作,也鍛鍊了領導能力,」她感性地說,「這一切,都離不開體育事務部一直以來的培養與信任。」
服務無疆:延續全運精神
賽事有期,服務無界。 全運聖火雖會熄滅,但這段以專業服務賽事、以熱忱展現形象的珍貴經歷,已在澳大人心中種下全運精神的種子——在拼搏中追求卓越,在協作中凝聚力量,在奉獻中體現價值,讓師生在參與國家盛事的過程中,親身領略到體育精神與服務價值的真諦。未來,澳大人將繼續帶著這份精神印記,在更多體育舞台上發光發熱,將服務的熱忱延續到每一個需要他們的地方。
文:余偉業、資深校園記者唐陳亦旻、實習生石樱子
編:樊越欣
圖:由體育事務部及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