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正推動高等教育迎來深刻變革:當技術性、重複性的硬技能逐漸可由AI代勞,大學的教育更應聚焦於培養學生難以被機器取代的軟實力。澳門大學積極回應這一趨勢,透過全人教育理念,以書院與榮譽學院作為多元教學實踐平台,讓學生在跨學科研習、團隊協作及服務社群的過程中,系統性地鍛造迎向AI時代的綜合實力。
AI時代的教育轉向
澳大校長宋永華教授接受光明日報刊物《教育家》與《留學》雜誌專訪時指出,AI時代的大學教育,核心是培養學生「機器難以取代的人本核心能力」:面對複雜情境,能以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能有效地進行溝通協作、能作出符合道德的抉擇。而這些所對應的創新力、溝通力、社會責任感等,不僅是未來社會所需,更是澳大「全人教育」中致力培養學生的關鍵軟實力。
在本科階段,澳大推行「全人教育」理念,培養提升學生的知識整合、團隊協作、公民責任、服務與領導等勝任力。在實踐層面,藉由書院與學院相輔相成、協同育人的模式,構建出一個全天候的體驗式學習環境——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中學習新知識、鍛鍊批判性思考,也能透過校內多元活動涵養軟實力。
「無論AI技術如何進步,社會始終以人為本。我們培養學生時,既要注重創新與解難,也須重視人文關懷與共情能力。」澳大副校長(學生事務)莫啓明教授在開學前為書院學生領袖授課時,特別強調這一理念。他解釋,書院作為跨專業、跨文化的共融平台,匯聚不同背景的學生,是實踐全人教育的重要場所。在籌劃活動的過程中,書院導師扮演「引導者」(Facilitator)的角色,透過啟發與鼓勵,推動學生自主探索、勇於嘗試。這種體驗式學習模式,讓學生從實踐中逐步掌握協調技巧、激發創新思維,從而有效培養出解決問題與組織協作的實戰能力。
軟實力的鍛煉舞台
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引導式教育,貫穿於書院的體驗式教學與活動實踐中,每項活動、任務都成為學生鍛煉軟實力的舞台。
學術活動是書院培育協作與創新的重要載體。以「RCAT–大數據分析」學術輔導計劃為例,該計劃採用「Train the Trainer」模式,先培訓一批學生掌握大數據分析技能,再由他們輪流擔任講師,與同儕分享自學內容、共同鑽研知識、探索數據在校園中的應用可能。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養成自律與自主學習的習慣,資深學員更需協調教學、引導討論及激發創新,組織能力、溝通能力與責任感在反覆實踐中快速提升。
書院豐富多元的活動,也成為軟實力的試煉場。由院生會、樓層委員會等組織自主籌辦文藝、體育等各類活動,過程中常須應對預算限制、場地調度等現實挑戰,並思考如何提升活動吸引力與同學的參與度。這些實務經驗讓學生真正鍛煉到資源整合、團隊協調與創新策劃的能力。
系統化培訓則為軟實力發展提升重要的支持。何鴻燊東亞書院副院長溫慧珊博士表示,書院為學生提供多類培訓項目,例如迎新前的關顧訓練、溝通技巧工作坊等。學生可將所學應用於體育院隊、文藝團隊及各類社團之中,從活動策劃、執行落地,再到總結反思,全面鍛煉實務能力,真正體現「從做中學」的教育理念。
從「被動參與」到「主動探索」
書院導師在發掘學生特長、助力突破自我中飾演重要一角——透過因材施教,讓學生在服務與領導實務中提升技能,現任蔡繼有書院助教、就讀公共行政碩士研究課程的阮心怡,既是這一教育理念的受惠者,也是傳遞者。
她過去曾是一名只專注於學業的「書院活動參與者」,書院導師李慧中博士得悉她有合唱團經驗後,便鼓勵她加入書院合唱團,並邀其於高桌晚宴上演出,讓其逐步建立自信。其後,李博士進一步鼓勵她踏出舒適區,推薦她擔任合唱團負責人,負責定期組織排練、帶隊參加演出,她更以澳大合唱團校隊內閣成員的身份,統籌每學期在學生活動中心劇院舉辦的校園音樂會,系統積累團隊管理、項目策劃與領導實踐的實戰經驗。
後來,經李博士推薦,她入選學生事務部的軟實力與領導才能培養計劃,與來自不同學院的優秀同學一起接受系統化培訓,強化人際溝通、團隊協作、危機處理及領導決策等綜合能力。如今,成為書院助教的阮心怡正積極回饋,她輔導新生,還籌劃「探索澳門老街」、帶領院生赴內地交流學習等活動,像當年導師鼓勵她那樣,推動更多同學從「被動參與」轉向「主動探索」。
尖子生的軟實力練兵場
榮譽學院作為澳大優秀學生的培育搖籃,不僅鼓勵學生追求學術卓越,更重視培養同理心、服務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為學生打造全方位成長體系。學院設計覆蓋海外頂尖大學研習、跨學科研究實踐、服務學習項目、與本地乃至全球領袖交流等活動模塊,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與社會擔當。
傳播系大四學生、榮譽學院鄧莉諭的經歷頗具代表性,「榮譽學院為我大學生活添上繽紛色彩,在這裡,我不僅結識來自各學院的尖子同學,更藉由學院籌辦的活動認識社會、回饋社群。」在學院推薦和全額資助下,她獲得了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留學的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優秀學生交流學習,拓展國際視野。在校期間,她參加學院組織的養老院志願服務,一個學期下來,「與長者的每周約會」讓她感悟至深,從傾聽他們的生命故事中學習換位思考,感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這段服務經歷深化了她的同理心與社會責任感,成為她後續領導實踐的重要基礎。
大二下學期,鄧莉諭當選榮譽學院學生會主席,與十位成員組建團隊,從零開始策劃多項極具意義的活動,包括中東局勢分析會、與澳門明愛合辦非洲糧食危機工作坊等,積極搭建時事焦點的討論平台,引導同學關注全球社會議題;以及舉辦才藝晚會等文娛活動,協助同學舒緩壓力、展現自我,獲得逾百師生響應。回顧這些經歷,她深刻體會到:「真正的能力不僅是專業知識,更是願意承擔責任、推動改變,並讓團隊中每個人的聲音都被聆聽與尊重。」
讓軟實力深植於社會責任
作為澳門高等學府設立的第一所榮譽學院,澳大榮譽學院以培養具創意力及競爭力的未來人才為宗旨,每年吸引眾多尖子學生報讀。院長黎寧教授對新時代人才所需特質有深刻見解:「真正的人才不僅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讀懂人性。這些特質無法僅憑頭銜獲得,而需透過實質歷練來積累。」
黎寧教授進一步闡釋,在AI時代,人文素養與創新能力尤顯重要。修己安人、以身作則,是人文素養的底色,優秀的人才要學會在複雜情境中運用創新思維權衡各方利益、作出符合道德的負責任決策。「榮譽學院的學生不僅學業表現優異,更需學習將知識轉化為創新解決方案,學習與優秀同儕協作共事,善用多元專長以建立信任。同時,能力愈強者,責任越重。」黎寧教授指出,學院因此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希望讓團隊協作、換位思考與實務執行能力,與社會責任感深度綁定。
迎接AI時代的育才之道
在AI時代,專業硬實力已不再是成功的唯一關鍵;真正的競爭力,愈發體現在那些難以被科技取代的軟實力與人文價值中。澳大透過書院與榮譽學院構建的多元教學實踐平台,讓學生在創新解難、團隊協作與社會參與中,培養出以德為本、善於溝通、勇於承擔的綜合實力,這些能力不僅使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變革的韌性,更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正向力量。此培育模式,正是澳大回應AI時代對人才全新要求的核心對策。
文:余偉業
編:樊越欣
圖:編採部,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