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強國提出5.0工業革命,當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當人工智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全球,我們身處的世界,正經歷著瞬息萬變的科技浪潮和產業革命,這既對科技及工程教育提出挑戰,亦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為此,澳大的工程教育正在積極變革,以跨學科驅動課程創新,深度探索工程與人工智能的融合路徑,打造緊扣業界需求的課程體系,致力為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澳門及橫琴合作區的產業轉型升級,輸送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工程專業人才,為區域發展注入新動力。
多元的工程教育體系
澳大工程教育涵蓋土木及環境工程系、電機及電腦工程系、機電工程系等多個學系。各學系均設有本、碩、博學位課程,本科階段著重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工程學專業基礎;研究生階段,開設土木工程、建造項目管理、電機及電腦工程、機器人與自主系統、機電工程等理學碩士學位項目,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深度與實踐能力。
推進人工智能融入課程
面對新興技術的衝擊,澳大工程教育體系正在創新與優化,跨學科合作成為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科技學院為開設工程教育的學術單位,在工程相關的教學內容方面,不斷強化數字化、資訊化、智能化等元素,將融入人工智能概念及應用的課程於各年級分層設置,滿足不同背景、不同程度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各工科學系都在積極探索,在課程設計中融入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元素。
以土木工程為例,鑑於基於數位孿生的智慧建築技術在土木工程領域應用廣泛,及時開設理學碩士學位(建造項目管理)課程。學生通過學習,能運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項目進度預測、資源調配優化,提升在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機電工程專業則探索智能製造、機器人應用的新方向,利用人工智能實現設備故障診斷和預測性維護。
為順應科技發展趨勢,微電子系、人工智能系、機器人系正在計劃籌建中,持續拓展工程教育與新興技術融合的深度與廣度 。
分層培養注重實踐的專業人才
澳大的工程教育始終將育人目標緊扣產業需求。要求學生具備紥實的科學素養、創新精神以及動手實踐能力,成為全體工程學子的必備素養。
「要成為卓越工程人才,必須科學素養和工程能力融合、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並重。」科技學院院長須成忠教授在談到工程學的育人要求時指出,尤其需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在課程設計與教學安排中,為學生提供大量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場景的機會,通過各類實驗課程及實踐項目,如組織本科生參與基於人工智能的小型工程項目,切實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對於碩士研究生培養,須教授分享做法,「我們從學生招募到入學,從課程到實驗,從實習到就業升學,提供全流程的服務。」入學時舉辦迎新儀式,幫助學生快速融入,增強歸屬感;高達52.4%的碩士研究生以獎學金、擔任教學助理、研究助理等多種方式獲得資助,得以專注學習。每門研究生課程的核心科目均設有實驗部分,並打造示範性實驗室(Showcase Laboratory),搭建將核心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平台。學院還舉辦行業研討會系列講座,讓學生聆聽業界代表講解真實案例,深入了解行業動態。學生可選擇以項目報告或實習作為兩年制碩士課程的畢業考核方式,取代傳統單一的研究論文模式,進一步鍛煉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
國際化交流與合作
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及科研合作是澳大的特色,在科技學院的統籌下,澳大的工程學科與多間國外大學建立聯合培養計劃,如與里斯本大學合辦「2+2」雙博士學位、與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等合作「1+3」碩博課程等。同時為學生提供到國外大學短期進修、參與全球學術論壇,及邀請全球優秀學者到澳大訪問交流的機會,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拓寬國際視野。
須教授指出,近年大量畢業於世界名校的年輕教師紛紛加入學院,目前逾八成教職員畢業於世界知名大學,帶來優質的教學和豐富的研究經驗,推動教學、研究成果顯著,過去12年,學院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增長了兩倍,進入SCI Q1和Q2的文章高達85.7%,彰顯學院的科研實力。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25年公佈的世界科目排名中,學院的工程學位列世界126名;工程學進入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前1%之列。
學生升學及就業情況理想
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升學及就業情況理想,不少繼續深造的畢業生獲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愛丁堡大學、香港大學、墨爾本大學、南加州大學及新加坡國立大學等頂尖大學取錄。
就業方面,科技學院與格力、南光、廣汽等60多間企業和政府部門緊密合作,為每位學生提供寶貴的實習機會,也為企業物識及網羅合適的專業人才創造條件。今年3月,學院首次舉辦「橫琴合作區和大灣區科技及工程就業實習雙選會」,吸引近30間大灣區企業提供近1,000個科技與工程相關職位,助力學生在就業市場脫穎而出。須教授透露,學院近半博士畢業後在高校任教,而碩士畢業生的平均月薪達到人民幣23,000元,力證學院的育人成效與學生的市場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澳門特區政府訂定的建築及城市規劃範疇的認證註冊制度,具有包括土木工程學、環境工程學、電機工程學、機電工程學等專業範疇學位在內的人士,通過實習及考試後可登記成為工程師。據統計,澳門近80%的機電工程師、50%電機工程師及25%的土木工程師自澳大畢業。
以工程教育推動澳琴產業升級
在科技發展的征程中,澳大正穩步前行,始終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工程教育教學體系,推動工程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與實踐機會,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及橫琴合作區的產業發展輸送更多高素質專業人才。
文 : 樊越欣
圖 : 何杰平、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新語》第31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