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朗教授讚辭

由副校長兼科技學院電子及電機工程教授馬許願教授宣讀

澳門的高等教育有一個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其開始可以追溯到1594年由耶穌會創立的聖保祿學院,如今學院的遺址仍是澳門最有名的標誌。可是本地區的高等教育自十七世紀中斷了很長一段時期,直至1981年澳門大學(原稱東亞大學)成立。這所本地區最重要的高等院校、珠江三角洲地區其中一所最古老的大學,確實可被視為聖保祿學院的真正繼承者。

二十世紀後半葉,科技的迅速發展引發了世界各地聰潁的年輕人接受大學教育的興趣,澳門在這方面也不例外,但由於本地區當時沒有大學,年青的英才們只有尋求到外地升學、並無可避免地要遇到離家在外求學的種種困難,可是對理想的追求和對成功的渴望,使他們決心面對這一切,於是他們離開了。

劉炯朗教授於1952年畢業於有名的蔡高中學,而他肯定是同年畢業的英才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位。我接著就會簡單地介紹一下劉教授漫長的學術生涯中在台灣、美國、日本和香港所獲取的成績。

劉教授中學畢業後到臺灣成功大學就讀,於1956年取得電機工程工學士學位,然後赴美國留學,獲世界著名的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錄取,於1960年取得另一個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以及一個理學碩士學位,接著劉教授僅用了短短的兩年時間,便在1962年完成博士學位。

1962年可說是劉炯朗教授輝煌的學術生涯真正的開始,我以下便將他所擔任過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一一列舉。

劉炯朗教授於1962至1972年間在麻省理工學院先後擔任電機工程助理教授和副教授。1972年劉教授加入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出任計算機科學首席教授至1998年,在1995至1998年,劉教授更同時擔任該校教務長一職。劉教授在1998年離開伊利諾大學前,獲該校頒授計算機科學榮譽教授稱號。劉教授回到臺灣,被任命為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並同時擔任該校計算機科學教授一職。

劉炯朗教授自2002年從臺灣清華大學校長職位上退休後,繼續活躍於學術界。劉教授自2002年起擔任香港城市大學訪問教授,以及臺灣清華大學梅貽琦榮譽教授,自2003年起劉教授更同時開始擔任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訪問教授,以及臺灣新竹中央大學李國鼎榮譽教授。

劉炯朗教授亦曾在許多世界著名的學府和機構擔任訪問學者和短期的研究職位,這些經驗充分表明他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甚高的專業水平,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包括:哈佛大學(1971)、柏林工學院(1972和1973)、巴黎大學(1979)、比薩大學(1980)、墨西哥城城市大學(1981)、新加坡國立大學(1982)和臺灣清華大學(1995),而劉教授工作過的其他研究機構還有米特爾公司(1963)、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噴氣推近實驗室(1969)、IBM 韋特臣研究中心(1971)、德國數學及資料處理學會(1976)、法國國家資訊科技及自動化研究所(1979),以及日本電信電話公司和橫須賀電機通訊實驗室(1985)。

限於時間的關係,而劉炯朗教授獲得的獎項和榮譽多不勝數,我在此不可能將之一一具體說明,只能列舉當中幾個我認為最重要的。

劉炯朗教授獲得的學術獎項和榮譽分為教學獎和研究獎兩大類:

在教學和教育方面,劉教授在伊利諾大學曾獲頒達德斯協會傑出學院成員功績證書(1983)、工程學院埃菲爾特優秀教學獎(1983)和傑出本科教學獎(1988),接著,劉教授於1990年獲美國計算機學會(ACM)頒發卡爾.卡爾斯卓姆傑出教學獎,1992年獲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頒授泰勒.布斯教育獎,1994年獲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頒發教育勳章。

在專業水平甚高的技術和研究活動方面,劉教授於1986年獲第23屆美國計算機學會(ACM)/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自動化設計研討會最佳論文獎,1990年獲伊利諾大學工程學院頒發安德生優秀顧問獎,1998年因其對計算機輔助超大規模積體電路設計的貢獻獲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電路與系統學會頒發技術成就獎,1999年再籍對即時時序的貢獻獲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即時系統技術委員會頒發技術成就獎,其他的主要獎項還有1999年美國計算機學會(ACM)自動化設計組授予的傑出服務獎、2000年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電路與系統學會(CAS)的金禧勳章,還有同年獲取的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千禧勳章。

劉炯朗教授在1986和1994年先後當選為美國計算機學會(ACM)傑出會員及電子電機工程師協會(IEEE)院士,獲得這兩個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腦、電子工程專業組織最高的會員資格。2000年,劉教授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要想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介紹劉炯朗教授主要的專業活動就更不容易了,我只能列舉其中一部分:

劉炯朗教授於1987年擔任全美計算機科學評論麻薩諸塞州主席,1988年任全美計算機科學評論南達科他州主席,1990年任全美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紐約州評審委員會訪問委員,劉教授亦在東南亞地區一些主要大學,包括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國立大學等擔任校外評審,同時還是多所學術機構的顧問委員會成員,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臺灣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研究所和臺灣中央研究院。劉教授曾為計算機科學鑒定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成員(1985-1988)、計算機研究委員會成員(1987-1990)和計算機科學鑒定委員會成員(1988-1991)。劉教授更曾擔任多個頂尖科學刊物和出版社的編輯委員、編輯顧問或高級顧問,包括《SIAM計算機期刊》(1971-1983)、《IEEE電子計算機期刊》(1986-1990)、《資訊科學及工程期刊》(1991-1998)、《ACM電子系統自動化設計期刊》(總編輯,1995-1998)、《計算機演算法》 (1984至今)、麥格俄山出版社的《計算機科學系列》(1981至今)、世界科學出版社(1982-1991),以及麥格俄山科技百科全書(1994-1997)等等。

最後我要一提劉教授在學術著作方面的出色成就,作為對他履歷簡介的壓軸戲,劉炯朗教授共發表了八本書,並在研討會、期刊和論文集上發表了超過兩百篇科技論文,而我在此只能介紹劉教授最近期的三本書:

而劉教授最近期發表的四篇論文則分別在《IEEE電腦輔助積體電路與系統設計期刊》(2001年四月版和2004年二月版),以及《IEEE超大規模集成系統期刊》(2003年二月版和2003年十月版)刊登,充分反映劉炯朗教授高水準的科研工作,在一個充滿挑戰性、日新月異的科學領域,不斷與時並進、或甚至在領導這個領域的發展步伐。

就在他離開澳門剛好50年後,劉炯朗教授於2002年十一月應澳門大學邀請,回到他的故園澳門,同另外兩名在澳門長大的國際知名學者 – 數學家蕭陰堂和物理學家黃耀輝在一個公開講座上演講,該講座是澳大校董會主席謝志偉博士提議舉行的,謝博士本身亦是澳門長大的傑出學者,當時也剛回到澳門不久。劉炯朗教授在該講座上的講題是“教育與我 – 從澳門到美國的心路歷程”。在講座上,幾位在五十年代離開澳門到外地學習科學技術的一代英才重逢了。

事實上,澳大在過去二十年在同劉炯朗教授科研領域相近的學術範圍裏亦有長足的進步,取得了達到國際水平的重要研究成果。在2000至2002年間,本校科技學院電子及電機工程系微電子專業有四名學生完成博士學位,並根據其攻讀博士學位其間的研究成果,在IEEE國際研討會和主要的科技刊物,包括《線路與系統期刊》、《生物醫學工程》和《固態線路期刊》等期刊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其中一篇論文更得以在世界頂尖的《國際固態線路會議 – ISSCC’2002》上發表,而其中一篇博士論文更將獲克魯華學術出版社出版。澳大於2000年與2003年先後建成兩個先進的研究實驗室:無線通信實驗室和類比與混合信號大型積體電路實驗室,2001年又同在微電子領域居世界前列的希迪亞微電子公司簽訂合作協定,設立附屬公司,今年更成立了IEEE澳門分部,可見澳大、以至澳門作為一個地區,在微電子科研方面正取得高層次的進展,所以我們很有理由憧憬微電子在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會有美好的未來。

劉炯朗教授學術科研方面傑出的成就和豐富的經驗確實在國際上為澳門增光,同時考慮到澳門大學在相關的科學領域的發展亦已達到一定水平,澳門大學邀請的管治機構和有關學術機構決定請劉炯朗教授成為我們的榮譽學術人員,完全相信這會進一步推動本校在微電子和相關科學領域的發展。

基於以上種種,澳門大學校監贊成本校榮譽學位委員會的建議,授予著名學者劉炯朗教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尊敬的劉炯朗教授,歡迎加入我們的大學,從今天開始,這也是您的大學了。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