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揚晴教授,6歲起習琴,17歲成為澳門首位考入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學子,28歲任美國華盛頓特區區域音樂與表演藝術總監,後獲「華盛頓表演藝術服務獎」。2023年加入澳大教育學院,擔任助理教授,開創「燈塔框架」教學法,為幼兒音樂教育培訓帶來新氣象。今年5月,她摘下「澳門大學卓越教學獎」。
「用音樂為生命點亮微光。」片言隻語,蘊含何教授對音樂教育的深刻體悟。這位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尖子,為何放下演奏家的光環,轉身投入幼兒音樂教育的行列?讓我們一同走進何教授的音樂教育之旅。
年輕音樂演奏家的迷思
當何揚晴的小手在父母的音樂啟蒙下第一次觸碰小提琴時,她或許未曾想過,這把樂器會牽引她走過兩條截然不同的音樂之路。自小展現出音樂天賦的她,在中學階段已嶄露頭角,包攬澳門青年音樂比賽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冠軍。高三時,年僅17歲的何揚晴孤身赴美勇闖音樂路,完成一年高中學習後,旋即叩開無數音樂學子嚮往的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的大門,先後取得音樂表演學士及碩士學位。
在美國期間,何揚晴憑藉精湛的演奏技藝,躋身國際頂尖中提琴演奏家之列,演出足跡橫跨歐、美、亞三大洲,更多次以獨奏家與室內樂演奏家雙重身份,獲邀登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林肯中心大衛.格芬廳(David Geffen Hall)等世界級音樂聖殿的舞台。
何揚晴的琴盒裡,裝著艱澀複雜的樂譜與無限的掌聲,但她手中的琴弓,卻會在深夜的琴室中突然放緩速度。夜闌人靜時 ,她總在思考:「究竟音樂的本質是甚麼?」這個疑問像一根隱秘的琴弦,在何揚晴後續多年的音樂心靈中持續共振。
臨終病房的覺悟
要說影響何揚晴音樂旅程的重要事件,本科求學期間的這場經歷無疑奏響了轉場的序曲。
還是茱莉亞本科三年級的她,在11月份的一次音樂義演中走進了社區的一間臨終關懷病房(Hospice),在患者家人的提議下,她為一位大有可能即將錯過聖誕節的老人拉起《平安夜》。隨著旋律響起,何揚晴手上的琴弓在弦上不斷顫抖,這是人生第一次,令她感受到「音樂作為生命慰藉」的重要力量。
演奏結束後,她在空蕩的走廊淚流不已。「《平安夜》是一首簡單的樂曲,但此刻卻承載著如此沉重的生命重量,震撼心靈。」這段經歷,讓她悟明,精彩的演奏未必只能發生在鎂光燈下,還可以聚焦每個需要溫暖的靈魂;這份感覺,如同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泛起的漣漪在何揚晴此後的音樂人生中不斷擴散。她開始探索音樂的社會意義,期待將她熱愛的音樂與社會普羅大眾分享,渴望以音樂為社會尤其是基層帶來一些改變,社區音樂教育的種子在她心中逐漸萌芽。
大四那年,茱莉亞學院開設音樂教育專班,她成為全班僅有的三位報名者之一。經過校方一番關於資源投入與產出的討論後,班級最終得以開辦,何揚晴直言「這決定並不容易,因為課程包含中小學實習的元素,學校要為三位同學投入不少資源。」正是校方的支持和鼓勵,激發了她的使命感,讓她積極投入各類社區音樂活動中。
然而,當真正踏入教學現場,她才驚覺在音樂學院學到的全是表演技巧,對教學法一竅不通,更遑論課程設計——面對活潑好動的孩子,時常手足無措。這段社區教學的經歷,促使她作出重大決定:在取得了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音樂表演碩士學位後,她轉而走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攻讀音樂教育碩士。
正式踏上音樂教育路
如果說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音樂表演訓練令何揚晴學習如何成為演奏大師,那麼在哥倫比亞大學的音樂教育專業學習,則教會她如何讓音樂變成一座橋樑。她在取得音樂教育碩士學位後,又以哥倫比亞大學「摩斯學者」的身份,攻讀博士學位。在此期間,她收穫眾多的教育實踐經驗,在華盛頓公立學校的實習中,她需要面對30位完全不會拉小提琴的孩子,一番思考後,她決定在實習手冊上修改自己的教學目標:從「讓學生掌握揉弦技巧、控制弓速」,變成「鼓勵學生願意拿起琴弓、愛上音樂」。
為達成目標,她想出許多方法讓孩子喜歡小提琴:遊戲學習、將小提琴與孩子喜愛的音樂類型結合,只要能激發興趣,各種方式不拘一格,逐一用上。繼而啟發孩子的創意:跳出貝多芬、莫扎特的框架,帶孩子接觸非洲音樂的複雜節奏、唱印度音樂的滑音,甚至來一段HipHop、Rap,讓孩子多接觸、聆聽、思考、發現,哪怕節拍不標準,都是他們的精彩回饋。何揚晴也在這裡亦完成教育理念的重塑,「教育不是篩選適合音樂表演的人,而是讓普通人都能在音樂中找到自己。」這個認知與當年在臨終病房的感悟相呼應,堅定了她轉向音樂教育的決心。
重返故土培育職前教師
2023年,何揚晴懷著對故土的深厚情感回到澳門,加入澳大教育學院,擔任助理教授,將多年的國際前沿教育經驗融入本地音樂師資培育體系,推動音樂教育與學術研究的創新變革,為「音樂素養」、「音樂教學法」及「音樂與律動」等本科課程引入創新教學法。在教學中,何教授有一套獨特的哲學觀。她強調,理想的音樂教育應當突破傳統技藝傳授的局限,首先是喚醒學習者內在的藝術創造力;其次是培養其自由表達的藝術能力;最終目標是塑造終身追求藝術真諦的精神品格。
面對職前教師音樂基礎差異大、普遍缺乏系統訓練的教學現況,何揚晴教授提出「燈塔框架」(Lighthouse Framework)。這套專為幼兒音樂教育與培訓所研發的教學模型,以包容性理念為核心,為不同起點的學習者建構適性化的反思性學習場域。
「燈塔框架」的三大教學核心理念,包括「體感化學習」,透過身體律動與音樂的互動連結,深化對音樂元素的感知與理解;其次為「建構主義教學」,強調學習者在探索過程中自主建構音樂知識體系;最後是「遊戲化設計」,藉由情境式互動激發內在學習動機。「燈塔的螺旋階梯,隱喻著認知進階的過程。」何揚晴解釋道,每一層平台都設有「反思視窗」:職前教師要進行三重訓練,通過協作設計符合幼兒發展的教案系統、撰寫教學反思日誌、開發多元化教學資源,反思教學得與失。
何教授總是鼓勵職前教師思考如何創新教學方式、設計互動式遊戲機制,例如結合數字音樂科技,將傳統抽象的樂理概念轉化為幼兒可具體操作的任務關卡,在合作闖關的遊戲情境中自然習得音樂知識。她也特別重視職前教師對幼兒遊戲行為的觀察訓練,「當幼兒脫口說出『太難了,我不想玩了』這類話語時,其背後的心理機制與大學生面臨學習困境時的反應模式本質相同。」她強調,優秀的教學設計必須掌握「認知轉化」的關鍵技巧,將專業的音樂知識重新解構,轉譯成符合不同年齡層學習者認知發展階段的教學語言與活動設計。
何教授近年的研究聚焦於非正式音樂學習情境中的天賦開發機制,成果相繼發表於多份國際學術期刊。2024至2025年間,她更榮獲美國國家天才兒童協會(NAGC)藝術研究獎與南佛羅裡達大學新銳研究者獎兩項國際學術榮譽。2025年5月,她的教學熱忱、勇於創新,以及擅於啟發學生潛能的精神獲得肯定,摘下「澳門大學卓越教學獎」。
音樂教育者的永恆修行
當被問及「哪首樂曲最能詮釋您的教育理念」時,何揚晴總會提起2008年的那首《平安夜》:「它是讓我明白『音樂為何存在』的鑰匙。」從本科時的偶然觸動,到碩士階段開始對音樂教育的系統探索,再到博士時期的價值觀建構,她的轉型從不是「放棄演奏」,而是讓音樂的意義在教育中得到更廣闊的延伸。正如她所言,「演奏家的舞台是瞬時的,而教育者的舞台,在每一個被音樂點亮的生命裡。」
何揚晴教授簡介
土生土長的澳門小提琴家、中提琴家,澳大教育學院助理教授,2025年度「澳大卓越教學獎」得主。茱莉亞音樂學院中提琴演奏學士及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音樂教育碩士和博士。師從著名中提琴家Heidi Castleman、Misha Amory、Steven Tenenbom教授和著名音樂教育家Randall E. Allsup教授。
獲多屆澳門青年音樂比賽小提琴冠軍、亞軍和中提琴冠軍,並榮獲文化局大獎。曾獲澳門特區政府、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曾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師範社區學校、Opportunity Music Project和Bloomingdale School of Music擔任弦樂導師,以及華盛頓特區音樂和表演藝術經理、美國國際室內樂團教育部總監,獲頒授「華盛頓表演藝術服務獎」,以表彰她在音樂教育上的傑出成就。
文:余偉業
編:樊越欣
圖:校園記者應于鵬,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澳大人》第1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