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畢業生快將離開校園,展開人生新一頁。今期《澳大人》訪問了應屆畢業生,與他們一起回顧大學生涯的重要時刻,以及他們在臨別之際,最想對母校說的話。

謝謝你,成就今天的我

在榮譽學院的經歷深深影響著企業財務監控專業四年級、呂志和書院學生何宇雯。她在大學的前三年一直追求優異成績,但缺乏明確的動機去努力。大三那年,她以榮譽學院學生身份到美國學習一個學期,期間才找到未來的方向。「我在交流期間面對挑戰時就告訴自己,勇敢面對就是成長的重要一步,於是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參加學校的活動,並通過學院的社會回饋活動來和當地的社區建立連接,過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快將告別校園,展開人生新一頁,何宇雯想對澳大說:「謝謝你, 帶給我無限支持和包容,成就今天的我。」

母校變得更好

大學四年如何不枉過?綜合度假村及旅遊管理學系、何鴻燊東亞書院學生黃曉薇大學四年經常代表澳大參與各項辯論比賽,戰績彪炳。黃曉薇說,去年代表澳大普通話辯論隊於目前世界最高級別的華語辯論邀請賽「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奪冠,是大學生涯最難忘經歷之一。除了辯論隊,黃曉薇也代表過很多澳大學生組織出外參賽,深感澳大提供大量機會和資源協助學生拓寬國際視野。「交流時我發現, 澳大的學制及授課方式跟美國的大學很像,相比在內地就讀,澳大更能幫助學生畢業後到國外深造。」黃曉薇說,四年來見證著大學的變化,有感母校充滿活力,不斷爭取與其他知名大學合作,進取精神令她感動。「期待畢業後,我會變得更好,母校也會變得更好!」

加倍努力報栽培之恩

五年前,譚知微憑優異成績免試獲澳大錄取為首屆中葡雙語法學士學位課程學生,並在曹光彪書院生活和學習了五年。她說,在澳大學習到具地域特色的本地法律,相信其他學校很難像澳大般,擁有通曉中葡雙語的專業老師。大學讓譚知微更認識自己,「我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力所及、哪些有所欠缺,明白如何更好的從事法律工作和事務。」

說起在澳大難忘的事,譚知微回憶道:「2014年澳大榮譽博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教授到澳大開講, 當時還是中學生的我有幸親臨現場並與楊教授合照,由此感到在澳大有很多與頂尖大師接觸的機會,便萌生起要到澳大就讀的念頭,數月後我就以澳大學生的身份,上了大學生涯的第一堂課。」

因其父親——科技學院副教授、呂志和書院副院長譚錫忠於澳大任教的緣故,譚知微從小在澳大成長,形容澳大就是自己的家:「這些年澳大的發展,我引以為榮。但願我以後加倍努力,以報大學栽培之恩。」

多謝良師好友

充分利用澳大資源發揮所長,是英文系四年級、蔡繼有書院學生陶志威大學生涯不枉過的秘訣。同時是榮譽學院學生的陶志威能文又能「舞」,除了課餘學習葡語、日語、西班牙語等多國語言,還涉獵各種街舞,並且積極參與蔡繼有書院的啦啦隊,與書院很多熱愛舞蹈的同學建立深厚的友誼。

臨別之際,陶志威最想感謝啦啦隊全體隊員、跳舞導師及書院導師,「他們都是我大學生涯中很重要的人,給予我很多支持和鼓勵。」陶志威還要多謝英文系的教授,「他們除了在課業上悉心指導,亦給予我很多升學方面的意見,令我獲益良多。」

陶志威多謝母校提供的機會,「只要學生願意發掘,便能發現澳大可以給予你很多寶貴的東西。如果我當初沒有入讀澳大, 未必會有這些難忘的回憶和經歷。」

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數學系四年級的鍾惠幸亦在澳大渡過充實的四年。她曾任呂志和書院院生會內閣成員,也是澳大管樂團樂手和室內樂學會創會成員,在學生組織盡展所長。

鍾惠幸在書院認識了來自東帝汶的廁友,讓她的大學生活有很大的翻轉,也讓她敢於跨出舒適圈,努力尋求更大的挑戰。就讀中文中學的鍾惠幸剛上大學時不習慣說英語,但因為要與廁友溝通,她不得不面對不擅長的語言,英語能力也因此快速提升。隨著與廁友日漸熟稔,鍾惠幸亦從她的身上得到啟發,學懂與不同文化的人相處,更有動力通過外語認識世界。「廁友會教我葡文,又與我分享她在家鄉的生活,與他們的相處點滴逐步令我更想認識世界。」

鍾惠幸說:「澳大使我敢於踏出舒適圈,一開始是難以適應,但一段時間後,所得到的遠比想像的多。多謝澳大,讓我發現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