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戲曲的人,另一種是不知道自己喜歡戲曲的人。”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三年級學生關文徵揮動紙扇、手執曲譜,清唱幾句崑曲,娓娓道來他對戲曲的熱愛。

生於香港、長於上海的他自幼鍾情戲曲,師從名師學習京劇和崑曲,現為澳門中華崑曲文化協會理事長和澳門大學學生會中國戲曲協會創會會長。他去年赴北京參與中央電視台大型節目《中國戲曲大會》,向全國觀眾介紹戲曲在港澳的發展,最近更在“ 第一屆中國與葡語國家高校校長論壇”歡迎晚宴上一展崑曲。

熱情不斷 自幼學習

關文徵憶述,他小時候路過上海城隍廟附近一家戲曲行頭店時,就被那裡的精美服飾吸引,對戲曲的興趣由此而生。“我亦一直沉迷戲曲電視節目,想像自己戴著華麗頭飾唱戲的過癮場景,甚至會跟著電視的演員吟唱。”他在小學三年級起學習京劇,正式走進戲曲的世界,“但小學老師經常責怪我天天就知道唱戲,不愛學習”。戲曲於關文徵而言有如避風港,幫助他舒緩壓力。“初三做數學題時,凡是遇上難題都會鑽研兩三個小時,但我只要一聽戲曲,思維就會變得活躍,完成作業的效率也會提高。”學習多年京劇後,關文徵在高中偶然聽到著名崑曲表演者邢金沙和張靜嫻演出《玉簪記》,自此癡迷崑曲,不到半年就學會唱十幾首。

成立協會 校園推廣

為了深入領略戲曲的內涵,關文徵選擇了讀中文。他來到澳門後發現,相比中國內地、香港和台灣,澳門較少機會讓年輕人認識戲曲。“當時我來到澳大時,就帶著一種使命感,想發揚戲曲這種凝結中國歷史與舞台精髓的文化。”他指崑曲的發音較為古老,令一些年輕人誤以為落伍或脫離生活,“但實情正好相反,因為戲曲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描寫的正是生活本身”。

他在大學一年級認識了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譚美玲和一眾熱愛戲曲的學長姐,合力創辦澳大學生會中國戲曲協會,目前有6 0 多名成員。“我們希望給予同學一個機會,不一定要學會唱戲,但讓他們瞭解戲、懂戲、喜歡上戲曲。有時我向同學講起《長生殿》中楊貴妃怎麼爭風呷醋及與唐明皇淒慘離別,同學們都提得起興趣去聽。”

構思劇本 活用經典

關文徵正在根據春秋時代以姿色美豔著稱的桃花夫人的故事,構思崑曲劇本。“雖然唱戲的人很多,但編曲的越來越少,經典只有《牡丹亭》和《長生殿》等。其實許多古代故事都是很好的素材,還沒有人發掘。於是我正在構思崑曲劇本,譬如《尚書》記載的桃花夫人。書上沒有的劇情我可以在戲中補充出來。”他期望將來把工作及興趣結合:“ 畢業後若能一邊在大學教書,同時兼職寫崑曲劇本, 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