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在澳門土生土長的李家明博士在澳門大學完成電 機及電子工程學士以及電機及電腦工程博士學位,並憑出色的科研成就獲聘為澳大濠江學者。今年獲邀到哈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在研究路上加以精進,冀以研究成果貢獻世界、回饋澳門社 會及母校的栽培。


大二立志從事科

李家明博士2012年在澳大獲得電機及電子工程學士學位,同時是澳大榮譽學院(HC)的首屆畢業生。由於他在研究方面的出色表現,他於本科畢業後直接獲澳大錄取為博士研究生。

澳大嶄新的教學模式對李博士的研究起了很大作用。作為首屆HC畢業生,他表示HC所提供的「榮譽生研究經驗建立計劃」讓他及早為以後的研究生涯定下目標和計劃。此計劃給予HC學生一個跟隨所屬學院的教授從事研究工作的機會,李家明在裡面參與了「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頂尖研究項目,為他在科研路上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和累積了寶貴的經驗。

「在大二時有幸能參與重大研究項目,發現將微電子的技術應用在生物研究上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於是決定以此方向發展。那一年可說是我人生的轉捩點。雖然研究不時會遇上挫折,更要經常通宵達旦去完成研究項目,但我很享受當中的過程。當你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認同時,那種喜悅是言語無法形容的。」


研究降檢測成本時

李博士現正研究的「先進微流體及集成電路技術的並行核磁共振平台」能大大提升核磁共振實驗的操作效率和成效,並廣泛應用到生物檢測技術,例如用在血液和蛋白質的分析檢測,並能大大降低傳統生物檢測的成本和時間。他解釋說:「市面上的檢測方法一般需要一些大型的儀器,並且涉及到大量人手和時間,有了這項核磁共振技術後,將儀器的體積大幅縮小,成本從五、六十萬澳門元降低到三、四萬澳門元。而且不一定在大醫院,即使是較偏遠或落後地區的小型診所也能負擔得起,希望此技術能普及至世界各地。」

剛巧哈佛大學也正進行一項相似的研究,李博士因而受到哈佛的青睞,獲邀於今年下半年到哈佛擔任訪問學者,為期兩年。被問到今次要到世界頂尖的大學做研究會否很緊張,他鎮定表示不會緊張,「多年來在澳大的歷練和高水平的科研使我保持正面的心態面對這些機會和挑戰,唯獨要多準備,多看相關研究的文獻。」

研究獲國際肯

今年2月,李博士獲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固態電路學會頒發「博士生成就獎」,該獎項頒發給固態電路領域的傑出研究生。他將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完成一本研究書籍,將由國際科學技術界最大出版社Springer出版並於今年發表。

李博士出色的研究能力在本科時已獲得業界認同。他本科時的其中一項研究成果在SCI期刊發表,另一篇論文則在2013年亞洲高質量電子設計研討會上獲最佳論文獎。在攻讀博士期間,他主力研究用於定點診斷的CMOS核磁共振系統,這是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為通過手提設備對生物目標進行智能偵測提供了可能,研發成果分別獲知名期刊《IEEE固態電 路期刊》、《Lab on a Chip》、《Analyst》和IEEE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EEE亞洲固態電路研討會以及國際化學與生命科學之微 型系統會議發表。

2015年11月舉行的IEEE亞洲固態電路研討會上,李家明發表了一篇論文,並在學生設計比賽單元展示其作品並獲傑出設計獎,之後,他獲邀將論文向《IEEE固態電路期刊》特刊投稿。2016年2月,他在IEEE國際固態 電路研討會(ISSCC)上發表了與帕維亞大學學者共同研發的成果,並獲得絲綢之路獎, 該獎項專門頒發給亞洲、澳洲及太平洋地區的傑出學生。此外該成果還獲選在會議上進行現場展示,這是首次有來自內地、香港和澳門地區的成果在該會議上獲現場展示,相關的論文獲選為會議的「技術熱點」之一。由於他在會議上的傑出表現,獲邀向《IEEE固態電路期刊》全文投稿。


感恩澳大豐富資

如果校園是大學的「大樓」和基石,那麼老師就是大學的「大師」和靈魂所在。李博士在本科時就認識到他的啟蒙老師、微電子專家麥沛然教授,「他是我的良師益友,一直引導著我的成長,他對研究的那份專注和熱誠也一直感染著我。另外我很欣賞他會與學生一起去解決問題,即使犧牲很多休息時間也在所不計。」

澳大在科研和學術研究上也投入了豐富的資源,對投身研究的學生給予了巨大的支持。李博士表示,「在讀博士期間並沒有做過任何全職或兼職工作。有澳大的研究資助和獎學金令我能夠專注於研究工作。」他補充,澳大予以每位從事學術研究學生一份大致相當於全職收入之資助,因此他不用擔心經濟上的壓力。

澳大科研大樓為從事研究的師生們提供了完善和高水準的硬件設備。在軟件上,澳大亦設立了濠江學者計劃,鼓勵並培養本地有潛質的年輕學者從事學術研究和科研工作,給予資助以支持他們發展學術事業。李博士也是因為得到了計劃的支持才得以前往哈佛。他說:「在哈佛完成研究工作後希望回澳大從事教職。始終我在澳門出生、長大,家人朋友都在澳門。我希望將來能夠發表更多出色的論文,在研究上有更好的成果,以報答澳大對我一直以來的悉心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