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人》

肚子餓了, 便可下樓吃飯;下課累了,走不多遠就可以回去睡覺;看書倦了,可以去活動室找友人聊天喝茶… …「書院是我家」這句話雖然老土,但確是出自書院學生的真心話。今期,我們走進書院院長、導師和學生的家,跟他們閒話家常,感受他們住在這裡的溫馨和快樂。

 

書院「爺爺」和「奶奶」

被學生稱作「爺爺」的曹光彪書院院長劉全生教授,是一位很有親和力的學者。無論走到書院哪個角落,即使是窄窄的電梯裡,他都會跟學生聊一會。劉院長笑說:「我從來沒有試過跟這麼多學生住在一起,書院是我最有意義的一個家,同學都是我的孫子,老師都是我的孩子,我們真正是一個大家庭。」

劉院長是電漿天體物理權威,原來他還愛鑽研歷史和文化。他和太太的起居室就在書院的最頂層,佈置古雅的客廳掛滿了劉院長父親劉行之的墨寶和院長夫人洪靜怡的畫作。「書院各處,例如飯堂、活動室,甚至院長的家也是教導學生的地方。能通過生活來教育學生,瞭解學生所需,是非常好的教育模式。我們也希望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多認識中華文化,兼且能培養尊重不同文化和生命的素質。」

曾做過廣播電視和美國國務院翻譯的劉夫人是學生眼中和譪可親的「奶奶」,喜歡跟年輕人接觸的她常常在家設茶聚,教授學生禮儀和英文書信格式,「書院的家很舒適,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做茶點,很有家的氣氛。」每逢舉辦高桌晚宴的日子,劉夫人會與同學一起準備,「我跟年輕人很談得來,而且能夠參與教育的事業,很有成就感。」

 

像家人一樣愛它

傳播系三年級學生馮嘉俊(Rex)在二年級時入住曹光彪書院,他很自豪地說:「我的書院是最好的,哈哈。院長就像我們的『爺爺』,時常關心我們的學習,又會跟你講人生大道理,這些只有家人才會對你說的。跟導師和院友由不相識到無所不談,再建立一種彼此親近的感覺,更是一件很奇妙的事。」Rex在課餘協助書院處理一些日常事務,例如同學房間的燈或水喉壞了,他會幫忙找師傅維修,這個角色讓他養成時刻關心和維護書院的習慣。「書院是我家這句話雖然老土,但確是我的肺腑之言。』

 

回家吃飯

在書院,同學永遠不用擔心找不到伙伴。住在鄭裕彤書院的電腦及資訊科學系二年級學生錢嘉愉說:「這裡總有人陪我一起吃飯,就像家裡永遠有家人等我們回家一樣。」學習累了,她便去敲朋友的房門,邀請朋友一起到舞蹈室放鬆筋骨。「書院就像一個小社區,大家關係好密切,隨時有人陪你,所以不會有悶的時候。」

在何鴻燊東亞書院成立初期已擔任該院導師的科技學院高冠鵬副教授,自從書院有了飯堂後,他幾乎天天都約同院的導師來吃飯。「就像回家吃飯一樣,在書院接觸很多其他學院的學生,大家天南地北甚麼也講,很開心。我對農耕、品嚐紅酒和歷史也深感興趣,書院正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可以把個人專業以外的心得跟同學分享,儘管我的看法未必很專業,但可作為冷知識跟同學分享,也是另一種樂趣。」

 

「I am living in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三年多前由上海交通大學來到霍英東珍禧書院當導師的蔣怡博士(Vivian),現時和丈夫、五歲的兒子和六個月大的女兒住在書院,一家人十分投入大學的生活。採訪這天,Vivian帶記者去到她位於書院的家,她兒子昊洋(Jason)已放學回來,正期待我們的到訪。我們一見Jason便問:「喜歡這裡嗎?」「很好呀。」他以普通話邊答邊在梳化上跳來跳去。Vivian望著兒子說:「他呀,在學校裡常常對同學這樣說:『I am living in the University of Macau and my mother is a teacher』,他對在大學裡生活很自豪。若碰上有特別節日或音樂會,Jason也會參加,大學的氛圍對小朋友成長很有好處。」

Vivian的導師工作很忙碌,很多時晚上都要回書院參加活動,住在書院讓她可以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的角色。「書院成員大多互相認識,大家親如家人,見面會打招呼互相問候,誰生病了,同學馬上便跑去照顧,感情也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我知道有些本地學生剛開始時覺得書院離家好遠,也埋怨飯沒有家裡好吃,但現在他們的媽媽倒過來抱怨為甚麼這麼久沒有回家吃飯,這些都證明同學對這個家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