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人》

大學跟中學是完全不同的學習模式,大學生想獲得更多,就需要更多的主動和積極。澳大在協助新鮮人投入校園生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包括指導學生如何熟習大學「四位一體」的學習模式,也有提供各類型活動和生涯規劃的輔導等,讓新生可以更好地規劃四年的大學生涯。今期《澳大人》訪問了多位已經或即將畢業的學生,以及老師和輔導學生的導師,談談如何規劃四年的學習和生活,希望可以給大學新鮮人一點啟示。

學生:做好規劃勇於嘗試

首屆生物醫藥學畢業生李婉文(Queenie)畢業後將赴香港大學修讀碩士,鑽研神經科學。她建議新生從一年級就開始規劃四年的學習,「遇到不太感興趣的東西,也先學習,而不是一開始就放棄,這樣只會讓自己的選擇越來越少。」在四年的專業學習裡,她慶幸遇到不少良師的提點,「我在大二透過榮譽學院的研究實習開始參與研究的工作,到了大四就跟學院的指導老師開始做關於老人癡呆症的Final Project,在大學階段就有機會跟有經驗的教授一起研究,有助向研究領域的發展。」Queenie在課餘熱衷參加校園活動,是大學籃球隊和學生會一分子,她認為大學是一個認識自我的過程,鼓勵學弟學妹要勇於嘗試各種可能,「失敗也是一種學習。」

數學教育三年級學生吳佩盈(Ashley)在大一的時候,已知道時間分配的重要性,「學習是必須的,但未必要做到像學霸一樣,但必須好好規劃學習和活動的時間,在社團可以學到很多學習上給不了你的東西,例如跟別人相處時可以學到人際溝通技巧等軟實力。」Ashley建議新生別把太多時間浪費在兼職上,變成半工半讀,「與其花時間去做一些對專業沒有幫助的兼職,倒不如花更多時間投入到校園生活中,可以幫到自己成長,從中得到的比兼職更多。」 

生物醫藥學三年級學生楊波(Michael)第一次接觸生涯規劃是大一上的通識課,堂上最深刻的是老師對他說的這番話:「進入大學之後不要用以前高中的學習方式,要多一點思考,擴充知識面。」剛開始Michael也不相信,後來就慢慢覺得老師說的很對。Michael坦承在實踐生涯計劃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很多不同的弱項,但卻令他明白「發現是實踐的第一步,越瞭解自己的弱項之後,就可以透過參加活動來改變自己。我參加了領袖計劃後,訓練到溝通、策劃項目和服務技巧,也克服了害羞內向的弱點。」

中國語言文學系四年級學生楊偉鍵(Weicky)是霍英東珍禧書院院生會的傳訊組長,策劃和參加過書院內大大小小的活動,能言善辯的Weicky是那些一說話就幾乎停不下來的那類人,過往在書院裡教內地生講廣東話獲得不少掌聲。他笑自己「凡可以通過創意拿到獎的活動都會參加。」也直言大學四年,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方向,「逐步完成自己想要的目標。」總結三年在書院的學習和生活,他勸學弟學妹一定要「好好利用書院的環境,結識一班志同道合,有共同相處模式的好朋友。」對學弟學妹有何鼓勵?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要怕羞,多講話,不要扮型。」

老師:及早發現興趣 切忌隨波逐流

中華醫藥研究院助理教授,兼擔任霍英東珍禧書院導師的王春明博士一直在職業生涯規劃上給予學生不少意見。他經常叮囑同學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更不要隨波逐流,「很多同學隨大流時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甚麼,這可能會無法持久堅持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

王博士在大學到博士後期間其實也嘗試過多個領域的研究,他從最初讀生物化學到研究幹細胞,再跳回他最喜歡的生物材料及藥物研究。這期間他曾在四個不同的地方工作,跟超過20個國家的同事相處過,他才逐漸對自己生涯規劃有一個很明確的概念。因此王博士希望能以自身經歷幫助同學能走得順暢點,「第一,要找到自己的興趣;第二,在這個過程中會對很多新方向感興趣,但是你要找到哪一個方向是你覺得最適合你發展。」

導師:生涯規劃 猶如指南針

學生事務部設有DREAM Pathway生涯規劃路線圖,分了五個步驟來幫助同學找到自己未來的生涯目標。升學及就業中心事務主管譚汪霞介紹指:「第一步就是Discover發掘自我潛能,瞭解自己性格特點及興趣所在;第二步就是做Research探索未來的路向,探索畢業之後可以從事的工作、發展的方向或是否繼續深造;第三步就是Experience體驗職場環境,透過親身參與,實際瞭解工作的世界;第四步是Act實踐未來計劃,找到未來發展方向之後,將計劃付諸行動;最後一步是Manage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經營自己的終生事業。」

在輔導學生方面經驗豐富的學生輔導及發展處處長蘇桂龍說:「新生由大一開始就要規劃自己大學四年的學習和活動,然後投入時間去提升自己。有生涯規劃的話就好像是有指南針在手上一樣,可以指引你方向,找到你自己將來想做的目標和人生的方向。」生涯規劃講的是長遠的事情,不僅是大學四年的事,Elvo建議同學養成一個終身學習的習慣,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