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澳大新語》

「歡迎各位嘉賓來到澳門大學⋯⋯」一位身穿藍袍、風度翩翩的學生公關大使開始向訪客細心講解著校園的一草一木,以及不可錯過的每一個角落和故事。無論是在昔日的舊校園,又或者是現時的新校園,由學生公關大使帶領的這些場景都是那麼熟悉,他們專業的導賞技巧,精彩的描述內容,讓訪客對澳大校園留下深刻的印象。

保姆式帶領��培養學生獨當一面

任何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校園文化,而學生公關大使亦肩負推廣校園文化的重任,通過校園導賞把澳大的文化傳遞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時光荏苒,經過職員以及學生的不懈努力,澳大傳訊部的學生公關大使計劃日趨成熟,至今已迎來了第五屆的新成員。首先提出在澳大推行校園導賞計劃的是傳訊總監張惠琴,她將此構想付諸實行,可說是此計劃的最大推手。凡事起頭難,每當她回想成立初期的種種不易,都甚為感嘆:「難以喚起學生公關大使的熱忱是成立初期遇到的最大挫折,當時負責的同事曾經像保姆一樣帶著他們走過每一步,並在工作以外的時間舉辦聚會與他們加強聯繫,逐漸地大家的參與感、歸屬感才得以增強,也更加了解自己的責任。」

新校園的落成是計劃發展的一大轉捩點,「突破」就是這個階段的代名詞。在未得知新校園項目前,舊校園的導賞服務一直由專職的同事擔當主要角色,但得知新校園項目後,張惠琴便預視到校園導賞需求量將大量增加。恰逢當時學生公關大使團隊新鮮出爐,便把握住時機加強培訓,提供了不少強化語言表達和導賞技巧的相關課程。漫漫四載,學生公關大使已能獨當一面,由輔助角色搖身蛻變為主導,肩負大部分的聯繫和協調的工作。「導賞工作未來將會逐漸交由他們獨立完成。」看著公關大使一步一腳印成長起來,張惠琴對他們的表現感到相當欣慰。

校園導賞考安排功力

為迎接絡繹不絕的訪客,學生公關大使一星期七天、每天提供四場導賞服務。妥善安排一次導賞,事前花不少準備功夫。在傳訊部專職接待的職員確認校園導賞的申請後,便會把訪問團的資料告知每日駐場的學生公關大使,往後的程序也就交由學生公關大使一手包辦,並由駐場大使負責導賞團的人手安排。直到當日帶團前一小時抵達傳訊部開一個簡會並準備好所有的必需器材,便可前往迎接嘉賓。導賞後則會有一個小總結,望能通過每一次的實踐發現不足,不斷完善。

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學生公關大使雖稱不上「十年功」,但絕對是相當用功。除了前期、後期的準備之外,身為一名學生公關大使還得有不可懈怠的用功,因為他們必須對校園的資訊瞭如指掌,不然隨時有可能出現被訪客問倒的窘境,因此用功複習校園資訊在所難免。

收穫終生受益的經驗

付出的背後,收穫當然也是等值的。來自香港的第四屆學生公關大使Shirley原抱著認識更多朋友的心態加入,除了如願擴大了社交圈子,更收穫了不少彌足珍貴的經驗。她感恩該計劃讓她學會更有效地與人溝通,「各個訪客的性格、興趣不一,與他們相處的方式、導賞稿的內容自然也得相應作出調整。」「不放手,何來成長?」第三屆學生公關大使George感謝傳訊部「放手一搏」,讓他的成長之路得到大躍進。越來越喜歡公關大使角色的George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解,「讓更多的人知道澳大的真善美」。

現時,每天都有不少賓客從世界各地來到澳大,透過校園導賞感受這座嶄新的校園。來自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國際項目辦公室代主任M.Allison Witt和課程主任Jenn Raskauskas參觀後表示,校園導賞讓他們更瞭解澳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並盛讚學生公關大使細心專業:「他們對校園瞭若指掌,講解十分詳細,而且能回答我們提出的所有問題,也會在每個參觀點留時間給我們拍照。」「希望各位來賓有機會再來澳門大學⋯⋯」任務結束,除去藍袍,得到掌聲的同時,更收穫終生受益的經驗。當這班公關大使畢業離開校園後,曾經他們介紹過的一花一草、每一步腳印、每一個帶團故事,都是成長歷程中不可抹去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