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實習記者萬真霞、王晶、黎卓君綜合報導】澳門大學日前舉辦“台灣面面觀──與台灣資深傳媒人對談”,同日還設有媒體專場及文學兩副場,邀請了二十多位世界女記者及作家協會台灣分會的成員來澳,為大家解讀台灣、媒體及文學。

聚首主場 “四美”解讀台灣

在台灣面面觀──與台灣資深媒體人對談活動主場,主持人劉炯朗教授巧妙地借用藤王閣序的古典詩詞“四美具,二難並”引出四位鑽石級主講嘉賓:李艷秋、沈春華、陳月卿、葉樹姍。

主講嘉賓李艷秋女士認為“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其實看到怎樣的台灣,在於你選擇了怎樣的角度。在台灣現今稍顯“撒狗血,耍猴戲。”的媒體環境下,李艷秋 始終堅持深入地瞭解“真正的台灣”,她從台灣的每一天去觀察它的改變,“台灣九月的某一天,可以出現很多事情,可以是扔鞋子砸總統下台,也可以是市民去看 大黃鴨,還可以是一大群人在沙灘上撿垃圾保護環境。”而沈春華則談到,是台灣的新聞做得好造就了台灣人喜歡看新聞,還是台灣人喜歡看新聞造就了台灣的新聞 做得好,其實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對此,在場學生題問澳門的電視台如何才能吸引本地市民關注本地新聞時事?李艷秋回應說,“戲劇和綜藝一直是電視節目裡面最大、最賺錢的兩塊,新聞對於電視台 來講是賠錢貨。要投資新聞,需要老闆有很長遠的目光。引進戲劇無可厚非,因為那是觀眾所愛。但是,一個電視台想要有綜合影響力,就需要在新聞方面有所建 設。”

“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是彩色的,那你的食物也必須是彩色的”,座談會上陳月卿女士分享了她苦心鑽研出的“全食物飲食”保健法,而這種飲食方法也陪伴她先生走過二十一年抗癌。她表示鑽研 “全食物飲食”保健法的決心來自她多年從事新聞工作的毅力。

媒體副場 暢談傳媒甘苦 

媒體副場上,澳亞衛視新聞節目主持人高惠宇、台中市政府新聞局局長石靜文、TVBS節目主持人顧名儀及前新生報社長蘇玉珍應邀分享了各自的傳媒奮鬥史。

高惠宇認為台灣本土對國際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因此在台灣採訪國際新聞並不是一件易事。而她堅持的動力就是對國際新聞的興趣,而這種興趣可以說已到迷戀的程度。正是這份迷戀,帶她走過了35年採訪國際新聞的生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長久的陪伴。”

影視產業帶動城市行銷,可以促進城市以及地區經濟的發展。作為台中市政府新聞局局長的石靜文, 在呵護《少年派》與台中市結合的這一成果上可謂忍辱負重。石靜文表示在拍攝期間,為了尊重李安導演以及整個拍攝團隊被議員罵慘了,但還是在一片罵聲中花費 3億多補助搭建防護罩,防止媒體偷拍及干擾電影拍攝。為了宣傳台中市,她舉辦了少年派漂流奇幻展覽。在媒體的大力宣傳下,所有人都開始知道少年派是在台中 拍的。她強調,跟傳媒打交道要尊重其專業和利用專業,就可以創造雙贏的局面。

顧名儀小時候立志當一名律師,政治評論於她只是一個鍛煉,沒想到一鍛煉就是十年。她分享到,要做一個成功的媒 體人,要對世界和社會保持高度的關心;進行採訪前先了解事件,才能提出有效的問題。顧主播也提到,成為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傳媒人之前要經歷很多困難,成功是 打滾出來的。

在台大外文系畢業,前香港時報和新生報的社長蘇玉珍說做記者最快樂,而這份快樂就在勤快的跑採訪中實現。跑現場拿到的新聞跟電話問到的新聞不一樣,能者多勞也就會多收穫,她勉勵想要投身傳媒的學生不要怕吃虧。

文學副場 發掘文學的美

文學的世界里我們會遇見什麽?當然是千百萬不同的故事和人生。台灣知名作家陳若曦和丘秀芷、新女性雜誌總編輯溫小平、前正中書局總編輯蔡文怡日前齊聚澳大,與學生們分享她們各自關於文學的故事,啓發學生更多地思考文學。

首位發言人陳若曦回憶了她及家人在內地文革時期遭遇的“政治恐怖”。在說到兒子在“特殊時期”口無遮攔時,她更雙手插腰扭動著模仿起來,引來陣陣笑聲。而陳若曦則將文學的“傷痕”用一種輕鬆的方式呈現出來。

隨後發言的丘秀芷,是台灣抗日志士丘逢甲之後,座上她發表了自己對歷史和小說之間關係的看法。她提出了“人物 是真的,小說是假的”的觀點,耐人尋味。其間穿插的“我個子矮需要站著演講” 、“當初因為發現稿費豐厚而投稿”的自嘲片段,讓人忍俊不禁。頓時拉近了與學生的關係,更覺親切可愛。

講座尾聲,溫小平演講的“旅行讓世界更美麗”更是不斷提醒學生,文學不僅需要一雙會寫文章的手,更需要一雙會觀察美的眼睛和一顆能夠體會美的心靈。蔡文怡女士也從編輯的角度,談到了編輯與作者,與文學作品的關係,指出了編輯的不可或缺及其責任。

如對上述資訊有任何查詢,請聯繫傳訊部新聞專員李小姐或霍小姐(電話:(853)83974325),電郵:prs.media@um.edu.mo)或瀏覽澳大網頁www.uma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