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70、80年代盛行的口號「知識改變命運」,到時至今日不時聽聞「科技改善生活」的呼聲,簡單的幾句話足以見證人類社會的文明進化過程。然而,現今社會追求知識已非以往般困難,但真正將知識應用於社會、用於改善甚至改變人類生活卻仍非易事。那麼,如何將知識、科研成果轉變為社會服務?如何鼓勵年輕人不單學會使用科技,更進一步了解科技、欣賞科技?且讓澳大科技學院譚錦榮教授與大家細細道來。

創意探究精神

「教授,可以用微波治療癌症嗎?」遇上學生提出此類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 譚錦榮常常會笑著將問題拋回去:「你這想法創意十足,就先讓我們做好前期研究工作,看看微波與治癌能否拉上關係吧?」開放思維、敢於嘗試,是投身科學技術研究的必要條件,亦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澳大已工作了17年的譚錦榮對自己要求如此,對學生亦如是。他認為,知識要通過實踐來呈現,而科研成果就是展現知識的一種方式。因此,實驗室內的高端先進儀器固然重要,但具備創意及好奇心的團隊才是科學研究的關鍵。

科研服務社會

說到科研團隊,譚錦榮變得興致勃勃。他坦言,現時實驗室的很多科研項目,不單有國際科研視野,亦會針對公眾社群所需而進行深入研究。例如,利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在澳門社群的創新應用,包括圖書館自動化管理和智能郵政服務,以優化澳門當前的公共設施服務。又如正在研究階段的、主要針對澳門世界文化遺產防火安全系統而研發的火焰探測器(Wireless UV sensor),應用光學感應原理,透過火焰的紫外線特定波長來監察建築物內火警發生的情況。當然,除研發成果外,以專業知識服務社群亦是譚錦榮的工作之一,比如早前澳門電訊(CTM)發生通訊及互聯網服務斷網長達六小時的嚴重故障,譚錦榮便受澳門電信管理局委託, 協助調查CTM嚴重斷網事故並作出報告,「鑑於斷網一事影響廣大市民,故特別受關注。當時電信管理局委託澳大的團隊去調查並作分析報告,調查小組除到現場視察外, 亦與CTM進行了多次面談會議。儘管過程不易,但在相關領域的專業性受到認同,並能為社會出一分力,個人感到很欣慰。」

瞭解科技 欣賞科技

現今科技發達, 年輕人已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不離手,但是否代表大家已經瞭解科技的真正意義所在呢?譚錦榮對此亦有獨特見解:「對科技有求知慾是好事,但要懂得其真正之美, 並加以善用才是最重要。」他鼓勵學生多參與實驗室研究,因為除了能提升專業知識外,亦能擴充人脈、激發創意。